锅包肉,原名锅爆肉,成菜色泽金黄,口味酸甜。在东北,锅包肉是食客最喜欢的经典菜之一。
说到锅包肉的制作,我总结出了7点经验:
1.首选猪底板肉,其次是通脊。
现在的厨师,制作锅包肉多是选择猪通脊,因为这条肉肉质比较细嫩,做出来的菜肴口感比较嫩。而我们老一辈的厨师在制作这道菜肴时,多会选择猪底板肉,也就是猪腿上部分的肉。这块肉嫩中还会带有一定的韧性,做好的菜肴吃起来就比较的酥香,有嚼头。
2.建议改成条而非大片。
传统方法制作锅包肉,都是将肉切成厚片,然后用刀将肉拍松、拍薄,现在的厨师依然沿用这种方法,所以做好的锅包肉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从现代食客的就餐习惯来讲,这种改刀成大片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一来现代人吃饭不缺肉,二来肉片太大,客人吃起来不方便。所以现在,我在制作锅包肉时,都是将它切成小拇指般粗细的条,这样客人吃起来更方便了,而且肉量也不会过大。
3.加入蔬菜水腌制。
肉改刀后,一般都要加盐和料酒来腌制。现在,我们则是在盐和料酒的基础上,增加少量的蔬菜水,这样腌好的肉异味弱,香味比较浓郁。
4.选择合适的粉。
肉腌好后一定要加入水淀粉挂糊。调糊时选择何种淀粉,非常关键。制作此菜,厨师们有用玉米淀粉的,还有用土豆淀粉、地瓜粉以及绿豆粉的,但是对比油炸后的酥脆度和成形效果,我更青睐于使用玉米淀粉。地瓜粉质地虽然细腻,但是炸后的成品颜色发黑,卖相不好。土豆淀粉调糊后炸出来的成品表面不够光滑,用句俗话说,炸后的成品表面容易“鼓包”。而绿豆淀粉炸出来的成品口感比较硬。年轻的厨师们在制作这道菜时,不妨仔细比较一下。
5.160℃-180℃油温,用中火炸三次。
挂糊后的肉条要经过三次油炸,口感才能更酥脆,颜色也更美观。第一次油炸时,油温大概是160℃,下入肉条,中火炸至肉刚刚定形,捞出即可。第二次和第三次油炸,油温都是180℃,而且同样都是用中火,但是油炸时间都非常短,俗称“冲炸”。第二次油炸,炸至肉成熟捞出。第三次油炸,则是为了让肉更酥脆,而且颜色更美观。
6.由大酸大甜口改为小酸小甜口。
传统方法做好的锅包肉,肉是大酸大甜口的,而现在酸甜味过重的菜肴,已经无法适应食客的就餐需求了,因此我把菜肴的口味调成了小酸小甜口。具体来说,烹调一份锅包肉我会加入白醋15克,绵白糖25克,鲜柠檬汁和蜂蜜各10克,盐3克。蜂蜜可以缓解糖的甜味,而柠檬汁则可以让酸味更清新、自然。
7.烹汁而非“卧汁”。
烹调时,用葱丝、姜丝炝锅,再下入炸好的肉条,烹入提前调好的酸甜汁,翻拌均匀,撒入香菜段即可出锅。切忌烹调时,现加入糖和醋等调料翻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