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一本关于“提问力”的书。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导致咱们一般比较听话,擅长和注重说(表达),而不太重视提问(尤其是思辩性提问),更加不要说注重倾听了。
但在成年之后,我们经历过不少社会的毒打,大部分人可能会逐渐意识到“倾听”>“提问”>“表达”,这个顺序是从“重要性”和“难度”来排序的。
因此在很多很多“表达”的垃圾书里面,这本写“提问力”的书倒显得值得推荐了。虽然“提问力”在销售、亲子、职场冲突等场景中有非常好的著作,但如果你不想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本可以作为一个“通用”型的入门读物也是有价值的。
大家看看这个微信对话里,我的回应可以怎样改进?
![](https://img.haomeiwen.com/i8229637/483c0cc3f85d7ad9.png)
【书籍】:《超级询问术》 (美)派欧,(美)卡琳奇著
![](https://img.haomeiwen.com/i8229637/2301ec464c3de88a.png)
【评分】:6.7分
【简评】
《超级询问术》这本书我看得很仔细,花费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估。它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其中的问题类型部分,以及书中的相关案例。
但很遗憾,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只有6.7分。什么原因呢?我尝试来分析一下。
首先说缺点方面。这本书简单来说就像一本架构宏大的长篇小说被“写崩了”,我觉得作者没有很好地平衡好这三个方面:“专业性、多样性和普适性”。
作者吉米•派欧无疑是专业人士,但他的专业性主要来自于各军事部门的从业经历,他所面临和实践的场景是我们普通读者远远谈不上熟悉的。
这本书同样牵涉了较多的知识背景,如肢体语言解读、性格类型、各类职业领域的场景等。
尤其是场景特别多,第一类是商业场景:教育询问、非紧急状况下的医疗询问、紧急状况下的医疗询问、应急询问、司法询问、客户服务询问和销售询问、商务谈判询问。第二类是私人生活场景:父子、社交询问、约会询问等。范围如此之大,远不是蜻蜓沾水式介绍能够解释得清的,读者也很难产生深度共鸣。
最后,虽然作者非常注意对业界知识的引用,但不可避免在“粘接”这些知识点时,基于个人的经验,有不少主观理解。比如对“问题类型”的划分,这些概念的定义严谨吗?经得起推敲吗?有没有学术上的理论基础?可移植吗?这些都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因此,这三个方面导致了这本书给我一种内容泛而浅(有些太入门,但有些太专业)的感觉。
但从好的方面,这本书也同样突出。作者所面对的场景是非常“通用”的,所以也要求有一个相对通用的结构化框架。而作者总结出的内容都是“实战”经验,也非常“接地气”,值得拿自己的行为反复对照。
比如我就经常犯在“眼前一亮”部分所写的两点:
💣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一个问题!——我经常会提出复合型问题(坏问题的一种,本以为可以省时间);
💣我也经常对别人谈话中的“线索”视而不见,只是顾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开头的微信对话中,我忽视了对方“开标”的事情,那个是对方的话点,但我没接上)
【读书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8229637/60b7edd05be40b96.png)
延伸阅读(之前写过的关于“提问力”的两篇文章):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