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酷爱喝可乐,每天至少要喝上一瓶,压力大时,一天好几瓶下肚都是常事。
时间一长,朋友肉眼可见地发胖,整个人仿佛充了气一样,圆了一圈。
其实我并不反对人有一点小癖好。有些人喜欢收集玩偶,有些人喜欢买盲盒,有一点小小执着心的人,蛮可爱的。
就像明代学者张岱讲的,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以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
大意是,一个人如果没点爱好,那么他就不会有深情,如果没有一点瑕疵,那么他就不是真性情的人。这两种类型的人,都不可深交。
但是如果一种癖好严重到开始伤害身体时,那么我们就要警惕,这种癖好,是不是已经发展为上瘾了?
凡事若做的太过,则会出现过犹不及的局面。
朋友也明显察觉到了频繁喝可乐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她害怕自己会因此患上一些肥胖类的疾病。
可是没办法戒掉可乐,自己又没有减肥的毅力,怎么办呢?
我告诉她,可以试试将跑步和可乐联系在一起。
每当想要喝可乐时,就去外面跑两圈,不需要跑的太累,微微出汗即可。跑完之后如果还想喝可乐的话就尽情地喝。
这样既消耗了热量,又养成了跑步的好习惯,还没有丢掉喝可乐的乐趣。岂不是一举两得?
朋友很疑惑。跑完之后再喝可乐,不是一样会胖吗?跑了不也是白跑吗?
我笑了笑,当然不一样。可乐一定会喝,跑了会发胖,不跑胖的更厉害。在这种必然发生的事情面前,多跑一圈,都是赚到。
将跑步和可乐联系在一起,用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关联不那么快乐但是有益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对于有益事情的看法。
美国有个作家丹·艾瑞里年轻时严重烧伤,住院进行输血治疗时不幸染上了肝炎。他患上的是当时还没有被发现的丙肝。
这种病的疗法刚开始出来时,艾瑞里申请去做志愿者。每周需要自己注射干扰素,一个疗程为6个月。
注射这种干扰素有很多负面反应,比如呕吐、发抖、发烧、头疼,和感冒的症状差不多。
半年的时间下来,坚持完整个疗程的志愿者,只有艾瑞里一个。
是艾瑞里有钢铁般的意志,能够忍受每周一次持续的呕吐吗?
不是。他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在自我控制上有非常多的困难。那他怎么做到的呢?
艾瑞里的办法是,看电影。
看电影是艾瑞里酷爱做的一件事。在得知注射干扰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后,他就下定决心,注射之前不看电影,等到打完针,能看多少看多少。
艾瑞里把前面的注射与后来欣赏好电影的体验作为奖励联系起来。
在注射之后1小时,副作用开始发作,此时录像带给他的好心情帮助他弱化了注射与发烧、颤抖以及呕吐的关联。
这种安排在注射和电影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连接。艾瑞里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艾瑞里的诀窍,用一些即时、有力、正面的强化因素与那些并非如此愉悦的步骤相匹配,在副作用开始之前,先“看电影”,那么就可以抑制“治疗中”的不适感。
假如等到副作用出现再放电影,也许艾瑞里会创建一种负面关联,结果他可能就不那么爱看电影了。
就像我们为了早起,设定非常喜欢的音乐为闹铃,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讨厌起原本动听的音乐。
所以,在建立联系的时候,一定要在有益事情的负面效应出现之前就做自己热衷的事情,减缓有益事情对爱好的冲击,同时让自己的爱好扭转内心对有益事情的排斥。
很多事情通过强求是求不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因势利导,针对每一个问题找出合适的矫正方法,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控制问题,轻松又愉悦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