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一年最后的一个工作日,日历翻到了12月的月底。2017即将画上句号,就像已经过去的每一年。
最后的三天假期,我们应该好好休息,和亲朋团聚,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去迎接2018。也应该好好回顾过去的一年,看看自己是否又有了些许新的收获。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而最近被热炒的“中年危机”,无疑为年终岁尾落下了令人深思的一笔。
用保温杯泡枸杞的赵明义、抱着麦克风痛哭的朴树,还有纵身一跃的欧建新,在让我们戏谑、感伤、触动的同时,也在夜深人静时默默思考:
未来的日子,该如何好好活下去。
眼下这个时代,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就像接近了长跑的终点一般,用令人惊讶的速度向前冲刺。
一边是新兴行业的崛起、商业巨头的成功,另一边是改革调整的阵痛,落后产能的出清。
没有人能够永远站在神坛之上,也再没有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就算是在风口上被吹起来的猪,也随时可能被甩得粉身碎骨。
社会的分化、分裂、分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严重。无论情不情愿,我们都得承认:
变革,才是永远的不变。
炊烟渺渺升起的那个乡土中国已不复存在。
我们都恐惧被这个陌生的时代遗弃,担心错过一纵而逝的机会,更害怕在不知不觉中老去。
如何让个人的进化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是值得每个人严肃去对待、思考和学习的事情。
我在这一年,花了一些时间去考虑下面这些问题。虽然距离真正想对、完全想通、彻底想透,还有很长的距离,但这些思考,也许能给即将到来的2018,带来些许的启发。
一、于己理性,与人感性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理查德·塞勒。这也是在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作者)获得诺奖之后,行为经济学学家第二次拿到这个科学界的最高奖励。
大学本科学经济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
我们的每个决策,都是为了能够合理利用自己有限的 资源,为自己谋得最大的效用、利润,也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但事实是,我们并没有我们自以为的那么理性。
人们的决策,除了与利益有关之外,也受到认知、情绪、个性、情景甚至社会地位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为什么会有人在赌场里一掷千金、为什么会有人在6000点时奋不顾身开户接盘、而为什么没有人在2017年之前会相信北上广的房价会跌——
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古典经济学中所假设的“完全理性”。
读过了《思考:快与慢》《理性动物》这些关于理性、经济和心理有关的书,我们依然不能做到绝对的理性。
但却能逐渐发现并绕过以前看不见的“坑”,能在机会、风险、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脑袋一热,作出会让自己懊悔的决定。
我一度将“理性”作为标榜自己的标签之一,希望自己时时刻刻都能像城楼上抚琴开门应敌的诸葛孔明一样算尽天机从容淡定,但最终只落下被人猜想是不是得了面瘫的怀疑。
人,终究是进化的产物、社会的动物。
在与人打交道时,太过理性只会适得其反。
就像你在该对老婆表忠心讲感情的时候,非要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能得善终者少。
你看那些西方的政治家在鼓动吃瓜群众时,谁不是手舞足蹈、口沫四溅 、激情澎湃,绝不会仅仅是平静、理性地拿出数据、公式来给你描绘美好未来。
追求理性没有错,但应该在是独处、思考的时候。与人相交,更应该多些感性温情,多些人间烟火。
这也许才是为人处世的正确之道。
二、系统地认识自己
“我是水瓶座,比较内向,但我很有创意,也很聪明勤奋,人缘挺好的”——如果问一个人怎么认识自己,我们往往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但认识自己,可真没有这么简单。听起来很空泛的一句话,却是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越来越重要的一件事情。
过去,农民的儿子长大了还是农民,商人的儿子长大了会继承祖上的家业……一个人的出身,基本决定了他或她一生的定位,也就没太大必要花时间精力去认识自己。
但今天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了。
每个人都可以投身不同的行业。加入不同的公司,谋求不同的岗位,与不同的人在一起共事,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认可的价值。
我们理论上都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的选择。但能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
以下是认识自己的几个关键问题(推荐阅读彼得·德鲁克的《你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
1.我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
有的人更擅长通过“听”来学习,各种学习类的音频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有的人擅长通过“看”来学习,传统阅读无疑是最佳的途径,还有的人擅长通过写作来学习,当然,还有人是通过教授别人来学习(参考费曼技巧)。
在这个需要持续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时代,认识到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必将极大节省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2.我的优势是什么?
有的人能说会道长于与人打交道,有的人乐于独自静下来分析思考,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则敢于拍板做决定并领导其他人一起行动。
发现自己的长处,即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这个行业、这个单位的“比较优势”,并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的位置,而不是反过来“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远离不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参见彼得原理)。
3.我喜欢怎样的工作方式?
有的人喜欢单枪匹马单干,有的人喜欢在人群中协作奋进,有的人习惯做出详尽的计划和分析后才开始动手,有的人则习惯先动手起来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式,有效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并且让和你一起工作的人能够清楚并接纳,将能为你和他人提供一个更加高效而且轻松的工作氛围。
4.我的三观是怎样的?
我怎么看待世界和人类社会,它们是如何运转的(世界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能够贡献什么(人生观);什么事才是有价值的、什么工作带来的价值更大(价值观)。
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三观,很难找到三观完全相同的。但我们至少应该避免在一个与自己的三观完全违背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好好想想上面这几个问题,当然也许你还能问出更关键的问题。
重点在于“系统”地认识自己,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一直挂在二档、三档上,走完自己的人生。
三、用正确的心态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
一个人最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与努力相关、与才智相关、与运气相关,但更与时代相关。
今年读了几本很棒的小说:《巨人的陨落(三部曲)》《白鹿原》《沧浪之水》……每本都写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一个个家族和个人的兴衰荣辱。
每个个体都是一粒种子,但能长成多大的树,更得看种下的土壤。
作为个体,我们都无法逾越“时代”这个宏大的命题。
30年前下海经商、20年前借钱买房、10年投身互联网……是时代造就了成功者,而不是英雄选择了时代。
我们不需要去羡慕和嫉妒马爸爸们。毕竟,成功者背后死去的那些人,只是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罢了(参考幸存者偏误)。
既往不念,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在这个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加包容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选择一个正确且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坚持走下去,终将能够超越大部分的人,超越过去的自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到年终,我们都会总结、会期望,会写下明年的目标,会许下新的愿望。
只要我们在不断进步,在不断思考,在不断成熟成长,就一定能不负大好年华,不负美好时光。
不疾不徐,勿助勿忘,愿你我的2018,都有更多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