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bda2c61de493b2b9.png)
神州大地,水土宜陶;塞北江南,百窑林立。中国历史上,古今窑口,总计238个。东汉伊始,制瓷窑口,相继诞生。经长时间大小窑口互相竞争模仿,至宋代,中国陶瓷遂已形成“八大窑系”的鼎足局面,直至今日。
八大名窑各有各的韵味。“八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及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人类“瓷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抟土成金,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说起古代瓷器的器形,如果按照瓷器的器形大致可分为: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等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
很多朋友在生活中,或博物馆里,都有见到一个很漂亮,或者很独特的瓶子,却叫不上名字的经历。
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该如何正确地称呼一只瓷瓶,的确难倒了不少人!
瓶,口小腹大的器皿,多为瓷或玻璃做成,通常用来盛液体。现在人所熟知的瓶多为花瓶,其实插花只是瓶的很小一部分功能,此外还能用来汲水、盛酒、祭祀、随葬、放帽子、改台灯,甚至当骨灰盒。还有的瓶子什么用途都没有,只是放到那里作为观赏之器,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从器型和用途的角度,我们看看如何正确地称呼一只瓶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042f186875b71a37.png)
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葫芦瓶的变种,叫如意耳尊。瓶身还是葫芦,但加了如意形的耳,故名如意耳。耳和刚才说到的系,区别是耳大,用于手持,系小,穿绳用的。注意这个瓶口比上一个大,所以叫尊。尊是瓶的一种,古书上说“口足相仿者为尊” “口大者为尊,口小者为瓶”,其实界限很模糊,比如琵琶尊也可以叫琵琶瓶。
如果没有耳,这就叫琵琶尊,始于清代,模仿商周青铜尊,是最流行的阔口瓶。有耳的琵琶尊之叫法,是耳名加尊。比如耳做成鹿头的,叫鹿耳尊。这个琵琶尊的耳是如意形的,就叫如意耳尊。是吧?和上一个重名了。区分的办法是把釉色或者画面加进名字里,这个叫青花如意耳尊,上一个叫粉彩如意耳尊。
【梅瓶】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花口瓶】
清嘉庆掐丝珐琅祥花瑞果瓜棱花口瓶
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琮式瓶】
清光绪粉彩八卦纹琮式瓶
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象腿瓶】
清康熙象腿瓶
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橄榄瓶】
清粉彩三星图橄榄瓶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
清康熙五彩开光麒麟纹凤尾瓶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
元代彭窑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棒槌瓶】
清康熙五彩人物图棒槌瓶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清雍正五彩棒槌瓶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清康熙洒蓝釉五彩人物图棒槌瓶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活环瓶】
清乾隆豆青釉青花哥釉双耳活环瓶
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嘉靖时期活环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并套有可活动的圆环。此类瓶式清康熙及民国时期均有烧制。
【胆式瓶】
清康熙青花龙纹胆式瓶
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六方瓶】
民国蓝釉开光粉彩花卉图六方瓶
又称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荸荠扁瓶】
清乾隆青花夔凤穿花纹荸荠扁瓶
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律,鲜有变化。
【纸槌瓶】
清康熙孔雀绿釉暗刻蟠龙纹纸槌瓶
因形似纸槌而得名,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宋代汝窑中较多。
【菊瓣瓶】
清康熙豇豆红菊瓣瓶
造型为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饰。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
【柳叶瓶】
清光绪炉钧釉柳叶瓶
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观音瓶】
清康熙青花月影梅双清图观音瓶
又称“观音尊”,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灯笼瓶】
清雍正墨地粉彩花蝶纹灯笼瓶
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藏草瓶】
清乾隆矾红彩藏草瓶
又称甘露瓶,是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赏瓶】
清光绪祭蓝釉描金缠枝花卉赏瓶
清代雍正朝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令其“为政清廉”。
【交泰瓶】
清晚期黄地轧道粉彩交泰瓶
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老格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传世品极少。
【转心瓶】
清粉彩万花转心瓶
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双联瓶】
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纹双连瓶
形制如连体双鱼,又称“连体瓶”、“双鱼瓶”或“合欢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现,流行于清代。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
【油锤瓶】
清康熙釉里红描金异兽图油锤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瓜棱瓶】
清茶叶末釉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贯耳瓶】
清光绪青花花卉贯耳瓶
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帖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净瓶】
唐代白釉净瓶
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他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巩县窑净瓶
元,明以后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玉壶春瓶】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
又称玉壶赏瓶,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清光绪青花芭蕉竹石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弦纹瓶】
清德化鱼耳弦纹瓶
又称起弦瓶,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洗口瓶】
元建窑洗口瓶
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鸡腿瓶】
辽内白釉褐彩萱草纹鸡腿瓶
又称鸡腿坛,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
【凤首瓶】
辽黄釉凤首瓶
辽代的一种瓷器。多作伸颈、敛翼、直立的凤形。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嘴,长颈、宽肩、底足外展。
【连座瓶】
南宋龙泉窑连座瓶
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流行于元代。
【扁腹绶带葫芦瓶】
明永乐甜白扁腹绶带葫芦瓶
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化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天球瓶】
清光绪青花矾红龙纹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四方倭角瓶】
清雍正白釉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瓶式,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颈两侧贴塑兽耳,八棱锤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清代雍正官窑青花四方倭角瓶,尺寸较大,做工很好。乾隆时期仿品颈侧兽耳较小,底足较矮。
【壁瓶】
清乾隆黄地描金粉彩狮纹壁瓶
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代宣德朝。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初挂于鸟笼之中。万历时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并多附御题诗句。
【蟠龙瓶】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
蟠龙瓶,初为明器(即冥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多管瓶】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
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盘口瓶】
北宋玛瑙黄釉三羊盘口瓶
流行于北朝至隋。盘口,短颈,平底。因瓶口像浅盘而命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明清时也有烧造,品种有青花、五彩、单色釉等。
纵观瓶的历史轨迹,汉唐有明确的礼仪用途;宋元时瓶开始承载实用功能;明清时期的瓶引出大量的新工艺和装饰手法,同时实用性开始减弱甚至消失,审美的价值愈发突显。一言以蔽之,在瓷器的诸多品类里,只有瓶一直笼罩着形而上者的光环。除开实用性,瓶子摆在那,也是艺术!
◇ 罐 ◇
古代容器,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
早在一万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
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
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四系罐
早期青瓷中最常见的一种实用器。直口,丰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四耳,耳由两根泥条捏成或削成桥形。汉至唐大量生产。
小口折肩罐
南方商代遗址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它的特征为:小口,肩广而溜折,凹底。通体施一层薄而匀润的青黄釉,釉下拍印方格纹。
鼓腹小罐
西周时南方流行的罐式。口较大,鼓腹,平底。肩和腹壁无分界,颈敛,与口、腹相接成锐角。器体小,器身多饰情曲折纹。
天字罐
口大,短颈,圆肩,腹略收,浅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天”字,故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制,为斗彩器,系宫廷用瓷。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盘口壶盘口,有颈,四系成六系鼓腹平底。东汉至唐盛行的一种青瓷制品。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盘口加大,颈由短增长,腰部由圆发展到椭圆,系由环形演变为桥形,后又变成条状。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双唇罐
又称复口罐、双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
四灵塔式罐
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叭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
莲子罐
流行于明崇祯朝的一种罐式。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覆盖,盖面略鼓,整个造型似一颗莲子。
轴头罐
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圆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6796da78715c4668.png)
◇ 杯 ◇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瓷杯,日用器皿,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15b0f69ee0474058.png)
◇ 盘 ◇
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
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
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e57965c2ae80a94f.png)
◇ 壶◇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壶, 古代盛水器皿。自汉代以来,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唐以前的壶无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肩部饰双耳。从唐代开始,带把壶流行。
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37a927117dae5a9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0dcb897deb59a464.png)
◇ 尊 ◇
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
“尊”本身便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它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所以很多尊类的瓷器器型都是仿青铜器造型而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7cab99394bd454e4.png)
◇ 洗 ◇
在古代,盆和洗是比较难以分清的,两个都差不多,有时把盆叫做洗子,有时候把洗又叫成盆,这里就不去咬文爵字了。总之,它俩都由仿青铜器而来,当初的口径都比较大,都用于盥洗,用途相当于现在的洗脸盆、洗脚盆啥的,是继青铜器之后重要的生活用具。
器形特征是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最早用于盥洗的是西晋青瓷洗,敞口、宽折沿、宽腹、直壁、平底,洗心多刻有鱼纹和水波纹,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宋代时,南北窑场普遍烧造瓷盆(洗),以磁州窑产量最大。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釉里红雁纹、蓝釉白花,都是稀世珍品。明清时,瓷盆(洗)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品种。
作为发展的分支,出现两种口径较小、浅腹的瓷洗,一种作为文房中洗笔用,叫笔洗,后人把它简称“洗”了,这才是大家熟悉的洗;另一种用于陈设、种花,即各式花盆、水仙盆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4e0c5943e1c821ab.png)
◇ 炉 ◇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 陶瓷炉器的出现与其他常见陶瓷器型相比较晚,一般相信始于汉代。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炉这种器型作为佛教礼器亦大大地流行起来。
宋代炉的式样更为繁多,器物制作也更为精巧。
明清时期炉体则趋向大形化。
龙泉窑鬲式香炉是一个很特殊的品类。许多人会有一种错觉,龙泉窑的知名度不如五大官窑,香炉又是相对小众的品类,它应该不太贵,甚至应该形成价格洼地等着我们去抄底——那你们就想多了,小众归小众,完整的传世品在大拍卖行里很受追捧,上个10万刀还是很轻松的,香港苏富比还卖出过340万港币的龙泉青瓷鬲式炉。
龙泉鬲炉的价格之所以坚挺,和日本人有很大关系。东瀛那边一向是很捧宋代香具的,那些五花八门的香道流派,大抵都能找到一些来自两宋的渊源。宋代瓷器“素、净、简”的风格天然与日本咤寂、唯灵的理念相合,二者很容易形成共鸣。
“茧山龙泉堂”是日本最著名的古董商之一,在中国古瓷器的的收藏和销售上积累了长期声望。龙泉堂,从名字上看就和龙泉窑关系匪浅。实际上,龙泉堂的创始人茧山松太郎早年发迹就是靠一只龙泉窑青瓷鬲式炉。松太郎16岁时来到东京古董界,先在著名的富山古董店,后又投入知名古董商神通由太郎门下,对中国瓷研究很深入。
日本人喜欢鬲炉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是宋人仿上古青铜彝器所做的“博古之器”,其中既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厚重感,恰好也有素净、简洁的和风之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宋代青瓷鬲炉的“出筋”有一点像是日本传统服饰的绔带。
所以日本将龙泉鬲式炉称为“绔腰香炉”,有时也叫“钢筋炉”——这两个名字都指的是青瓷鬲炉的出筋~一龙泉窑鬲式炉子的标准形态是:扳沿口、短颈、扁鼓腹或扁圆腹,下承三乳足,三面腹部至足各隆起一道微露白痕的棱脊,这就是“出筋”。
出筋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并不是工艺上的必须,而是一种刻意的美学设计。在整体充满了“圆弧”的线条中,特别加入了一种刚性的元素。瓷的质地是温润的,鬲器从足到口都是圆弧和流线的,突出的“出筋”则意味着美学上的“刚柔并济”,同时也代表了宋代士大夫审美中的一种“骨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谢枋德的“到头毕竟全清节”,宋人对寒梅铁骨的狂热推崇,大概都源于军事政治疲弱的大背景下,文化自生的一种倔强期待。
鬲作为上古鼎彝之器,本身承载许多关于“祭祀”的内涵,这一点宋人是很清楚的。范成大有一首叫《古鼎作烧香》,写的是“云雷萦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辛苦勒铭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烧香”。说明像范成大这样的金石学高手、文化名人,他很清楚宋代香具是借了青铜器的外形,但用作日常器皿。这也是整个香文化不断世俗化的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578e8d2e67d7132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