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的一篇文章获得一个平台的奖项,该平台编辑联系我,要求我提供银行卡号以及名字,说这些天把获奖的钱打过来。
“郭栩鹏。”我把名字发给她。
她惊讶,“没想到这居然是真名。”
“难道看上去不像真名?”
“不是,很少作者人会用自己的真名,你没笔名?”
说起来是有的。
每个写作的人都喜欢起一个笔名,就像每个艺人都要起个艺名,有一个新的名字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名字在中国里对一个人还是很重要,要不然一则传闻宣称鹿晗的原名叫“刘壮实”,大家都不会哗然得一片天崩地陷。
我的笔名严格来讲不算笔名,以前写稿喜欢用自己的QQ名,时间长了它便成了我的笔名——花哾。
“哾”这个字很少见,搜百度百科能搜索到一些资料,但百度百科不准,新华字典是查不到的,因为它不是中文字,它是日本字。
起因是很多年前在一个日本的食品包装上只认识两个字,“花”跟“哾”然后把它们拼成QQ名,很长一段时间都以这名写稿,它就是一个空壳,我所做的一切不外乎赋予它更多的价值。
所以曾经在任何平台发表文章,自我介绍那一项都是很浅白的,“让自己的名字有价值。”
后来QQ不流行了,这名字也没有用了,变成以真名示人,自己的微信名也是真名,一方面不知道起什么,另一方面省得别人帮我备注,然而我的微信名后面还加了一朵小花,不是为了装可爱,只是为了惦记以前的笔名。
我常常认为一个人的名字等同那个人所有故事的序章,我的名字是父母起的,小时候我问过他们,为啥起这名,是否出自哪个典故?就像周星驰的名字,出自王勃的《藤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他们没有多想,“你五行缺木,因此要找个木子旁,然后那个年代很多人叫鹏,所以就叫栩鹏。”
以前的年代起名都是跟风的,这跟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当时社会团结的意识很强,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导致我读书的时候身边总会有好几个“嘉俊”,“嘉琪”“嘉欣”。
但那个时候,对于父母这种普通的解释我不服,有一段时间硬要找点典故,找来找去,只找到两个成语,“栩栩如生”“鹏程万里”。跟别人解释起来,总是有点差强人意,说白了,不够酷,然后十分怄气,变得特别不能理解,为啥父母不等我长大后再给我起名?这样至少能征求一下我的意见。
我是嫌弃父母帮我起的名字,嫌弃的理由是我猜十个人里,八个人会把“栩(xu)”念成羽毛的“羽”,以前读书,一路以来只有语文老师没有念错……
那回我特别叛逆,谁念错就朝谁恶狠狠地说,“没文化!”
因为被别人念错一次,感觉像被粗暴地侮辱了一次,我特别能理解360老板周鸿祎的感受,他的名字里“祎”的发音是“yi”,不是wei,所以经常穿红色衣服提醒别人读音为“yi”,然而我这字很难提醒别人,难不成穿一件“栩栩如生”的衣服。
因此有一段时间真想把“栩”改成“许”,这样绝对不会有人念错,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我释然了。
大概七年前,“栩”这个字出现在别人身上,当时我也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所以后来别人念错我的名字也不会责备别人,因为这字看上去太让人以字形发音,尤其在广东地区它终究不像“燥”跟“操”,换了偏旁别人都不会混淆。
对于名字这事,随着人渐渐长大就算可以再改,其实也无法做到“父母征求我的意见”,从叛逆期到如今各种价值观的糅杂,如今父母说上一句少玩一阵手机,早点睡,多锻炼身体,我相信彼此都能杜撰一系列反驳的话语,更何况改名这种大事。
因此每个人对自己的名字是厌倦还是喜好,甚至无所谓,这个名字跟着你,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义务让它一直跟着你。因为这名字对父母而言还是很重要的,不管父母起的时候是出于感性还是理性,它是唯一一件由他们能够决定的事,而且决定能跟随你一辈的事,所以我的名字它可能总被别人念错,那我就给别人纠正好了,就像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叫刘欢,她是一个女却总比误认是男。
一个名字如果让你闹心,没关系,它正考验我们的耐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