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我的箱子里已经躺了很久了,曾经以为是一本哲学书,但是当我点开微信读书里这本书时,才知道这是一本心理小说。
简介里说,这是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悬疑程度堪比《嫌疑人X的献身》。看完后我不得不说,后面这句话在扯淡,跟悬疑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好吗?
从内容上来看,本书探讨的话题涵盖面很广,包括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话题。
这句话还是中肯的,这些内容本书中都涉及到了,不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到的,对他触动最深的话题应该也是不同的。
书里的主角是哲学家尼采,和名医布雷尔。
尼采是一个孤独的天才,他一方面害怕孤独,一方面更加害怕承认自己害怕孤独,所以用美化孤独的方式来说服自己不怕孤独。他说“我必须与他人隔离以思考我本身的思想”。
尼采嘲笑着对遗世独立的恐惧,宣称卓越的人必须忍受卓越的痛苦。实际上他的内心最深处,隐藏着羞于承认的对孤独的恐惧,他从未真正地接纳自己懦弱的这一面。
他认为自己是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所以才会被迫站在高处不胜寒的地方,一边哆嗦,一边倔强地说我拥抱孤独,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
他说他的思想不被当下的人理解,也许要等到公元2000年才能被人理解。
而布雷尔,跟他对话的医生,他年过40,面临的问题更多,中年危机,岌岌可危的婚姻,对死亡和衰老的恐惧,都在折磨着他。
然而这两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真正恐惧的东西是什么,而是把这种恐惧转移到跟女人的感情纠缠上去。
尼采爱上路.莎乐美,一个勇敢摒弃传统观念,活得任性自我的女人,因为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尼采爱上了她,但又因为她的任性妄为,让尼采感受到了被背叛的痛苦。
布雷尔则因为女病人贝莎对自己全心全意的依赖而迷茫了,他陷入这种不应该的感情无法自拔,因为内心的愧疚而无法面对妻子和家庭。可是越愧疚,越克制这种不轨的想法,他反而越是无法摆脱对贝莎的幻想。
他们都以为自己在被女人的问题困扰,但是通过一次次谈话,两人都找到了自己真正害怕和逃避的东西。
布雷尔原以为自己从小到大都过着被别人安排好的道路,原以为他的人生从来都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尼采是那种表面上完全不在乎世人看法的人,他劝布雷尔抛下一切责任,去过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去过那些他曾经遗憾没有选择的生活。
尼采觉得,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可一开始布雷尔并不赞成,他说:
我如何选择我的目标?5岁、10岁或20岁的男孩不会选择他们的生活。
目标?目标在文化里、在空气里,你能呼吸到它们。跟我一起长大的每一个年轻男孩,都呼吸到同样的目标。我们全都想要爬出犹太人的贫民区,在世界上如旭日般升起,去实现成功、财富与名望。那就是每个人想要的!我们没有一个曾经刻意以挑选目标来着手,它们就在那里,我的时代、我的族人、我的家庭自然而然的后果。
我能读懂他的意思,在布雷尔看来,一个人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所谓选择的权力,表面上看起来,成年人可以选择自己的路,实际上,小时候我们被父母左右,年轻时,我们还未想清楚的时候,又被文化控制,被这个社会对待某一类群体的合理期待所控制。
比如女性应该是温柔的、顺从的,在该结婚的年纪结婚,该生孩子的年纪生孩子。男主内,女主外,男人就要挣钱养家,丈夫挣钱要比妻子多,如果在家带孩子,让老婆去挣钱,那就是吃软饭。
我们看似有选择,但其实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顺从社会对普罗大众的期待去做出选择,不管这种选择是否违心,只是为了寻求一份归属感和认同感。毕竟枪打出头鸟,你跟这个社会的主流观念太格格不入,就要承受来自主流观念的谴责和攻击。
网络上有太多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了,他们的观点未必科学,未必正确,即使看起来正确,但有的事情本身就没有固定答案,可他们不管这些,只要跟他们心中的“应然”不一样,那就是不对的,就是要去谴责的。所以才会有网暴。
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
布雷尔自然不敢付出这种代价,他不是尼采,不敢与全世界作对。于是他取了个巧,请弗洛伊德对他进行了催眠,在睡梦里他离开了妻子,放弃了诊所和名医的身份,义无反顾地去寻找他以为自己爱着的女人贝莎。
结果他看到贝莎像依赖他一样,依赖着另一个年轻英俊的医生,看到那个医生被贝莎撩得神魂颠倒。
他失魂落魄地离开,转而去寻找以前的护士,那个在他被贝莎迷倒的日子里,主动说只要他可以摆脱贝莎,她可以献出一切的护士。
布雷尔希望跟这个护士建立恋爱关系,从她那里获得爱和关注,结果护士犹豫着说,我不记得自己说过那句话了。
接连遭受打击,布雷尔不知道接下来自己该干什么了。他一个人跑到意大利,思考着自己该如何谋生,他不想重新做医生,那不过是维也纳的医生事业的重复,是他想要摒弃的生活。
从橱窗的倒影中看到自己还是一副退休医生的打扮后,布雷尔决定改变装扮,去理发店剃掉了胡子,结果却从镜子里看到了苍老的自己,恍然大悟。
原来他一直害怕的不是沉闷的婚姻,不是找不到意义的工作,不是看似没有选择的人生,而是死亡和衰老。
他不敢面对自己的恐惧,所以用贝莎来做替罪羊,用对贝莎的爱而不得的痛苦折磨自己,不让自己意识到真正的恐惧是什么。
他责怪妻子不让他去面对她实际上不愿去面对的事。他以为自己要的是自由,可是当他选择离开妻子时,还说着也许以后还会回来,可妻子毫不犹豫地说,这里没有回头路了。
布雷尔转头就去找了另外两个女人,试图重新建立一段关系。明明嘴里喊着“我要自由”,可当自由真正来临时,他却惊慌失措,试图背叛自由。
他以为多年来束缚自己的马嚼子(这里指的是婚姻),是妻子放进他嘴里的。然而当妻子把马嚼子毫不留情地扔出来的时候,他却主动把马嚼子提供给贝莎和护士。
故事的结尾对我的触动最大。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充满抱怨,好像这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而我们自己毫无选择。
其实真相是,我们不是毫无选择,而是主动把选择权交到了他人的手里,这样就不必为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失败承担责任了。
真正被生活逼迫到墙角,退无可退的人,在现如今的世界是比较少的。至少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和平地区的人来说,我们的选择还是很多的。
即使真的到了无可选择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你对生活的态度,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像《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那样。
有很多女人在不幸福的婚姻中煎熬着不愿放手,不管别人是怎么苦口婆心,她们都有千百个借口不愿离婚。其实她们真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吗?不是的,事实上,她们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是继续忍受这段不幸福的婚姻,因为这段婚姻对她们来说仍然有价值。
旁观者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其实都没有意义,他们看不到,这些不愿离婚的女人,心里自有一杆秤,权衡利弊后,决定留在婚姻里,不过是因为放弃这段婚姻后,她们就不得不去面对一段未知的旅程。
那段旅程充满着不确定的风险,也许将来遇到的男人比现在的丈夫更差呢?虽然知道女人应该独立,应该坚强,但是面对一个人带孩子的艰难困苦,我真的能坚持下去吗?
为了达到想象中的幸福彼岸,放弃当下稳定的状态(不论好坏),去赤脚走过一段燃烧的火炭,去脱胎换骨,真的值得吗?
重重顾虑之下,女人真的很难做出离婚的决定。
所以每个人过着现在也许不如意的生活,并不是生活逼着你做出了这个选择,而是你以它为借口,选择了你真正愿意面对的生活,逃避了另一种你不愿面对的可能性。
就像布雷尔一样。他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但心里却充满不甘,总惦记着自己没选择的人生,所以心里非常压抑,甚至认为是妻子造成了他现在的困境,让婚姻走到了危险边缘。
当他在催眠中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重新对妻子燃起来爱意,也坦然接受了自己现在并不称心如意到完美的生活。
而尼采,也在故事的结尾看到了自己内心真正恐惧的东西,并且承认和接受了自己渴望与他人建立链接的“懦弱”的一面。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孤独的时候,只能对自己,也对别人说,我选择孤独不是被逼无奈,而是我主动选择远离你们这群俗人!
然而当尼采理解并且接纳自己也害怕孤独,渴望人群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接受布雷尔邀请他去自己家过冬的建议,决定继续在哲学的道路上孤独求索。
这时候他选择的孤独,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选择。勇敢承认自己的恐惧,接受他人的善意帮助,但仍然有勇气为了心中热爱的事业,选择一个人走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如果我们能像他们那样,看清自己心中的恐惧,承认自己的软弱,然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那一面,再做出相同的选择,恐怕也会成为一个焕然一新的自己吧!
用尼采的话来说:“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
婚姻就是这个道理。
唯一去保全一桩婚姻的方式,是有能力去放弃它。爱人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有你我的生活可以更美好,但是没有你,我也能过得很好。
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
在婚姻里,你需要的不是一个以你为中心的观众,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关注,而是互相关心,看到对方身上的美好,然后致力于让对方变得更好,并肩走下去。
有人结婚不是在寻找爱人,而是在寻找观众,寻找替代父母,寻找长期饭票,寻找一个让自己有所寄托的象征,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人和社会的期待。
因此,如果人不能放弃一桩婚姻,那么这桩婚姻就是注定要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