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篇章培恒先生关于文学鉴赏的演讲稿,里面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性,值得深思,摘录整理,与大家共读。另,整理书摘笔记主要为了日后回看方便,大家看看就好,不用耗赞,谢谢。
1. 什么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一直不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思想教育性,作品本身是中性的,只是陈述一个作者架构的二维世界,读者能从中读到什么,获得什么,这不是作者的主要职责,作者的任务是呈现鲜活生动的人和人性。
如果作家想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大家进行思想教育,那么这样的作品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呈现世间百态,人性的画卷。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说法最早是斯大林提出的,但是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人的灵魂和精神本身就是灵动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一个合理的社会,合理的教育制度,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个性,使人的个性不受限制的发展。这种所谓的工程师,就是把人的灵魂看做房子或者某个工程,可以随意进行设计和建造,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个性的压抑,试图把人纳入某种统一模式。
2. 小说的吸引力在于情节设计吗?
小说真正打动人心,吸引读者的并不是情节,而是这个情节里面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感情,他们的内心活动以及作家通过这样一种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物的情感。
在爽文霸屏的当下,读者似乎已经没有耐心去品读人物的心理世界了,更多关注情节推进,打怪升级,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但阅读小说,产生沉浸体验的根本原因是共情,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某个情境下的反应,这些是吸引我们的地方。
如果我们被作品所吸引,那也就是我们的感情被作家的感情打动了,我们的感情和作家的感情互相呼应形成共鸣了,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原有的爱憎就被激发出来,和作品里的爱憎达成了一致。鉴赏文学就是一种感情上的交流。
3. 如何提升阅读感受力?
阅读了一些作品以后,我们可以把一些作品综合起来,发挥想象力去联想,综合提高我们阅读的感受力,可以从作品里获得更大的感动。这种阅读上的联想,可以帮我们进一步看到在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有多少人物跟环境发生冲突,他们在这种冲突中怎样感受到愉悦或者痛苦。
作者拿金庸的作品举例,金庸先生的作品有个特点,他始终非常尊重个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人的意愿。
4. 谨慎看待思想教育
我们读文学作品,千万不要去接受作品里的所谓思想教育,那很容易做傻事。
想起来自己曾经做过的傻事,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收到一位笔友寄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完以后,内心奔腾不已,似乎通过文字已经感受到了那种特火朝天为GC主义奋斗终身的豪情和干劲。
可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才能大展身手呢?故事里说,一不怕吃苦,二勇于献出生命。
恰好,那段时间学校周围的山上发生了一次大火,一位大叔点玉米杆的时候引燃了山上的松林,周围的村民全部加入灭火战斗,学校把4,5年级的学生也号召起来上山灭火。
就是那次灭火,我差点光荣了,完全没有任何消防知识储备,在老师的带领下,拎着一个大树叉子就冲进了火里,裤腿管子被烧掉半截,幸好秋天穿得多,没有灼伤皮肤。
从山上下来的时候,虽然灰头土脸,头发焦糊,但内心满是无畏战斗的激昂,觉得自己是个勇士,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现在回想,真是傻透了,本质上,这和看了武侠小说就自宫修炼的人,有啥区别?
当然那个年代,物质匮乏,财物很珍贵,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知道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以上,祝好今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