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 10%
当我们叙事时,能否将“事实依据与最广博的智力活动、最温暖的人类同情心和最高级的想象力结合起来”作为模式的终极目标呢?这是一种叙事的方法,那叙事的态度便是历史感了。历史感是一种通过历史的积累、长期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突然的顿悟形成的直觉。因此,这对对叙事者的要求便是要尽可能地跨越不同圈子的界限,去理解社会的全貌、历史的端倪。
虽然本书作者主要用的是“大树模式”,但是在对比的“长河模式”给我启示。最近在看《再说长江》纪录片,从自然风貌到人文景观,用长河模式作为历史观来看片,也是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长河模式作为一种历史观,能够让人踏实。如果我们知道河流不管如何最终一定会汇入大海,就会拥有坚定的方向感。长河模式是单向度的,它通过描述历史这条河流的曲折行程,告诉我们历史的最终归宿。
变量 20%
作者在阐述“快变量和慢变量”、“大趋势和小趋势”两组概念时,确定了本书的观察角度,即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确定方法后,作者在观察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去看三个最重要的推动力: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所以,在观察经济时,当人们都在讨论哪里是风口、什么是潮流的时候,我们应该去看洋流,去看大洋深处更复杂、更湍急的海水流动。它虽没有潮水喧嚣壮观,不如台风惊心动魄,但只有洋流才能带你到很远的地方。
chapter2在无人地带寻找无人机
本章主要是在探讨中国技术发展路径,作者借鉴美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经验,试图发现中国在信息化时代的最佳战略。作者认为,中国应扬己所长发展“应用技术”,并坚持走“群众路线”。
从美国的火星计划到无人机在新疆农业的应用再到酒店机器人的应用。这些案例都说明了决定未来新技术影响力的不是其技术先进水平,而是其能够发现的应用场景。无论是中国拼多多的成功还是美国汽车生产流水线的应用创新技术,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在选择应用技术时,应该寻找与自己的市场性格最为匹配的技术。在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成功经验是找到了流水线;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最终胜出,要靠“群众路线”。
变量60%
chapter3 老兵不死
本章主要阐述了传统制造业如何抵御互联网行业的迅猛攻势。
案例1:传统汽车与新兴汽车
案例2:海尔酒柜的创新
案例3:中国电子竞技
本章小结:旧的不一定是过时的,旧事物中同样蕴含着创新的基因;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甚至新的并不一定是新的。创新不是简单地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重新发现新思想。
启示:在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上,我get到创新无止境,但传统定义了创新的底线。传统教我们如何平衡、妥协和取舍,并保持谦卑和敬畏。
变量80%
本章主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主要观点是中国过去的城市化是自上而下、飞速发展的,这一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自下而上的力量正浮出水面。本章论据有:1.单核城市和多核城市2.城市收缩3.格莱泽悖论4.城市颜值革命4.碳基城市与硅基城市。给我的启示:在选择居住条件时,是市区的老城区还是郊区?从变量的角度来看答案一目了然,人为拆迁的新城就像被移植的大树,自我更新的老城才是生生不息的森林。
变量100%
本章主要阐述作者看到的第五个变量:重建社群。只有重建集体生活,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本章设计的案例包括: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与阿那亚2.聚龙小镇3.范家小学。重建社群的力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力量是风雨社会,第二种力量是择邻而居,第三种力量是网络联通。从社群这个角度来看,乡村小学的优势在于师生比越来越高,老师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
时代的变化,收入分配也会改变,未来的收入分配是一条N形的波浪曲线。干脏活、累活的劳动者收入会提高;受过专业训练的熟练劳动者收入水平更高。坚持终身学习!
意外收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并不是父母。孩子是要和自己的同龄人一起长大的,他们更在意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社会地位。老师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不仅因为他们是老师,还因为他们是“孩子部落”的“酋长”,他们能够影响“孩子部落”的行为规范和游戏规则。非洲有一句谚语: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太阳既不留步,也不赶路。它像雪花一样寂静,像清风一样拂面。它看到了世间的一切秘密,却只是无言地照在所有幸福与不幸的人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