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智慧悟语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纵横内空间 了然悟《心经》

纵横内空间 了然悟《心经》

作者: 彼岸悟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10:56 被阅读53次

    在精神的世界里,永远只有一个人。每一个心灵天生都是孤独的,每一个心灵都渴望光明与温暖。于是,宗教应运而生。

    宗教的产生是一种必然,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天然需要。

    点燃神火,温暖心灵,布道人间,是为宗教。

    宗教的本质就是温暖、抚慰心灵。能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余者不足道。

    —*—*—*—*—

    人,需要光明和温暖;太阳,不需要。

    若自性光明,则无需外求宗教。

    —*—*—*—*—

    度人而度己,此乃大道。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文仅260字(唐玄奘译本)。该经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在民间流传颇广。

    我认真读过的佛经只有《金刚经》和《心经》。你问我看这个干嘛?看着玩呗。

    这次为什么想起来说《心经》呢?

    一是分享新得。虽然原来看过几遍,但是没看懂。现在有了新的领悟,把领悟结果和大家分享,同时也为验证关于“内空间”的猜想。

    二是借鉴经验。佛教典藏浩如烟海,佛教在对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远比现代心理学探索更为深入、体系更为宏大。把佛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它山之石”,对于心理学研究很有启迪意义,也能更加深入的认识“自我”。

    我第一次读《心经》,连似懂非懂都算不上,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当我领悟到内心世界的小宇宙和物质世界的大宇宙同样广袤无垠,当我领悟到内空间外空间的大小呈反比,我试着把《心经》放到“内空间”里去理解,才若有所得。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指大家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据说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名字而改称“观自在菩萨”。

    :修行。

    :形容程度深。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以人为出发点,来分析世界的构成。色蕴可以泛指精神以外的全部物质世界。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认识色蕴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五蕴可以看作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修行高级般若波罗蜜多的结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观音菩萨修炼高级功法——般若波罗蜜多,神功大成,领悟到“五蕴皆空”,于是,超脱一切苦厄

    大家一听,这么厉害?马上就会问:如何来修行呢?讲解修行的方法,就如同讲解数学题一样,先提出定理,根据定理和条件进行推导,最后得出结果

    大家可能会关心,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和“禅定”一样吗?按我的粗浅理解,禅定是“由动到静”,追求绝对的静止,从身体到意识都尽可能保持静止状态。如同按下暂停键一样,将意识“定”住。降伏心猿意马,何其难也。修炼般若波罗蜜多,意识显然不是静止的,要推演“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超脱“十八界”、跳出“十二缘起”……凡此种种,说明修炼般若波罗蜜多要在内空间里进行庞大的模拟推演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一个人的名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可看看作定理一。对于很多人来说,“空”和“色”就是难以逾越的大山,谁和谁理解的也不完全一样。对照下文的“无色声香味触法”,可以知道,色对应的应该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

    受、想、行、识,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感受、感知。由感知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感受、感知世界,并将信息传送回大脑。

    思考、判断。大脑接受到信息之后,进行分析、判断之后,发出指令,指导下一步行动。

    行动。身体各个部位接受到大脑的指令之后,化为行动,并将行动的结果反馈回大脑。

    知识、认识、认知。大脑接受到反馈结果,形成认知。

    物质世界明明是客观存在,怎么会是“空”呢?举例说明:暗物质,存在吗?说不准,可能存在。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暗物质的存在形式,尚不被人类所认知和描述。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业说,暗物质是不存在的,就是“空”。

    同样的,在发现新大陆之前,新大陆也是不存在的,新大陆就是“空”。新大陆是客观存在,但在当时人们的认知里,新大陆就是“空”。发现新大陆之后,人们知道,新大陆是存在的。发现它,它就存在,没发现它,它就是“空”。对于每个人来说,新大陆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认知

    在内空间里,从物质到精神从过程到结果,都“亦空亦色”、“可空可色”。需要(关注)时,色受想行识就存在,不需要(不关注)时就不存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定理二

    诸法空相:我们知道,有三种形态。不论是暴雨倾盆,还是云蒸霞蔚,或是千年寒冰,其本质都是H2O。液态、气态、固态都是水的一种“相”,并非“实相”,只能称之为“空相”。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不灭定律,水不会无缘故的产生,也不会凭空的消失,只会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不管形态如何变化,H2O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推而广之世间诸法皆是“空相”所有物质都在不停的变化,但是,物质的“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也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同样的,物质不会无缘故的产生,也不会凭空的消失,只会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眼耳鼻舌身意: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大脑,在佛教中称为“六根”,“六根”所具备的功能称为“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色声香味触法:指眼所视色、耳所听声、鼻所闻香、舌所品味、身体所触、脑之所思所想,统称为“六尘”或“六境”。

    眼界……意识界:包括了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统称为“十八界”。

    无明……老死: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统称为“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或“十二缘起”。这“十二因缘”构成了三世两重因果,组成因果循环链。“十二因缘”从时间的维度描述世界的运行。

    苦集灭道: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统称为“四谛”或“四圣谛”。分别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依据“空不异色”和“诸法空相”这两个定理,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从空间到时间,都是“空相”。你所看到的,并不是“实相”,不要过分执着。所有六境、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一切,都是我们在探索“实相”过程中的台阶,无论探索的过程多么艰险,“实相”一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到达终点时,你会发现,你只是看清了“真实”,并无额外所得,它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在内空间里,遍历了六境、十八界、十二因缘……经历了千难险阻,终于看清了“本相”,虽然“无所得”,但是达到菩提萨埵,了悟了本性。因为修行到高级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进而“远离颠倒梦想”,最终实现涅槃,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推导过程至此结束

    简单的说,在内空间里,空不异色,诸法空相。不论经历过什么样的恐怖和苦厄,都是在探索“实相”过程中所经历的“空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了那么多?这都是真得吗?那就举几个实例来证明,谁?三世诸佛。三世诸佛都是按照这个般若波罗蜜多修行,顿悟涅槃,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总之,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很牛,按这个修行,没错。这就结束了吗?应该没有,因为小宇宙也是无限的。另外,有谁见过“三世诸佛”吗?能不能介绍我认识一下。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敲黑板,划重点。再强调一下,般若波罗蜜多很牛、非常牛,十分牛,特别牛。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你要相信,这是真得!真得!真得!真得!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受语言文字的局限,思想一旦转化为语言文字,便和本意产生了偏差。但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的所思所悟,又不得不借助于文字。唉!

    这句咒话按字面意思直译,挺没劲,就是一句口号。所以,我更愿意保持这种神秘懵懂的状态,把它当作一个道标,一个火种。当你在精神世界里感到孤独和寒冷时,不防念一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

    让我们在精神世界里燃起神火,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

    说明:这篇解读仅仅是我个人的所思所悟,是本人真实不虚的领悟,可能和别的解读有诸多不同,甚至完全相悖。这很正常,因为这只是一篇个案,是一个小小的子集,仅供参考。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不是信众,也不是居士,只是一个过客,对这个世界投去好奇的眼光,在自己的小宇宙里驰骋幻想,偶有所得,形成文字,证明我曾经来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沙丘子:理解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要证到就得看造化了。
        彼岸悟语:是啊,最难得就是知行合一。

      本文标题:纵横内空间 了然悟《心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yp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