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伪学霸,我最近迷上了益智类游戏。
很早之前就非常喜欢看《最强大脑》节目(对,我最喜欢的也是水哥),也很喜欢看李好主持的《一站到底》,这两个节目都是关于益智答题类的。电脑屏幕外面的我很多的时候都会跟着现场答题者一起回答问题,可是总被拍死在沙滩上!
最近整个办公司的小伙伴都在关注《冲顶大会》APP,只要连续答对12道题的人就可以平分10万奖金(最高金额30万),还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吧?
1.答题
午休的时候,全办公室的人聚在一起,就为了“冲顶大会”答题,往往是网速最快的人开着外放,其他人开着静音,大家一起答题,遇到大家都不会的题,就一人选个选项,这样总会有一个人会蒙对最佳答案吧?
经历了几天的“奋战”,我成功的发现,截止目前,整个办公室冲顶成功的人数是“0”,要知道,我们办公室有四个海龟,一个再读研究生(当然,我不在这些人里面,因为我的学历最低),妥妥的都是实力派。
说好的要一起瓜分10万元奖金的,貌似成绩最好的同事答到了11题,可惜最后失之交臂!
没有人成功冲顶,大伙儿的积极性被打消的厉害,于是今天中午的时候,好几个人围在一起打王者荣耀,估计已经彻底放弃了。
对于我来说,基本就是死在第6-7题,实力可以说是非常稳定了。
2.实力弱
自认为自己基本没有实力可言。不然,高考也不会成绩那么差!
最近几天,晚上下了班回到家,有时会玩微信上的小程序,也是益智类的。两个人同时回答5道题,选对答案且速度快的人的分高。可以对陌生人对战,也可以邀请微信好友一起对战,我的最好成绩好像是7连胜。
倒不是我实力强,而是对手实力太弱。
或许不该“妄自菲薄”,但现在的自己记忆力已经很差了。我昨天还在朋友圈自嘲说,自己已经成功掌握了过目就忘的本领,很多的内容,看过之后竟然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特别是看书的时候,很多的知识点,看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需要一直不停的重复重复才可以。
自己也真是弱爆了,全靠着初中、高中积累的那点知识过活了!
3.学霸
在我的周围,我感觉学霸不多。特别是已经毕业好多年后的人,很多知识真的都已经还给老师了。
关于学霸的定义,度娘给出的解答是:擅长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又是专指在期末测试或者重大考试中,考前进行突击学习的人群。学习刻苦,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并且能在众人都考砸的情况下轻松高分的人。能够承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压力。
回想学生时代,我印象中的学霸也不多。可能我对学霸有什么误解吧,感觉平时不学总爱玩,一到考试拿高分的人才是学霸。可是后来才发现,我身边是没有这样的人,相反,成绩好的同学都是一些特别努力用功的学生。
老师诚不欺我,果然是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现在,自己每天晚上回到家,还要学习一段时间,默默的进步,学点知识、读点英语、写写文章什么的。虽然暂时才坚持了几十天,自己也没有体验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但是好歹比一天天闲着强。
量变引发质变,期待着未来爆发的一天,现在我需要做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4.别人家的孩子
让我印象深刻的学霸,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澳门赌王的儿子何猷君。作为知名的富二代,他竟然没有点富二代的觉悟,偏偏跟广大的屌丝们拼努力!
赌王说知识最重要,于是何猷君努力的学习,称为当年香港唯一一位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学生,几年后正式成为MIT最年轻的金融硕士。他还参加了“一站到底”和“最强大脑”,并成为一站到底的战神,在最强大脑拿到了两个第一,获得直通权。很多人也被他成功圈粉。
不依靠家世,自己在默默创业,他的出色表现让人多人惊呼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富二代不等于豪门,看看隔壁老王家的思聪,在看看老何家的小何,这个差距也有出来了。
5.为什么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霸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如我这般“平庸”,没有实力通过智力答题赢取利益或者名望(少数人除外)。
绕了一圈,我们在回到开头讲的那个内容: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这些益智类的活动(或者说为什么我热衷于这类活动)?我个人总结的原因如下:
为什么这样的游戏让人痴迷,除了冲顶大会这类以奖金为诱惑人因素之外,人们可能更享受打败对手的那种感觉。试想一下:两个人同时回答同样的题目,当然是知识储备量大的人获胜了。
或许,我们那颗当学霸的心尚且在跳动吧!无论如何,都是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