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606373/842e1b7e50a1db96.png)
这世上奇怪的疾病非常多,绝大多数是平时没有听过的,我也是在进入基因检测行业很久之后,才听过一个奇怪的疾病,叫蚕豆病,是一种X染色体上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更专业的叫法是G6PD缺乏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学名叫做:“家族性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名字是不是很长?好在现在人们只要说到它蚕豆病,就知道是它了。
蚕豆可能很多人都应该知道,也叫罗汉豆、胡豆、兰花豆,它原产自欧洲地中海沿岸,相传是西汉的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原。蚕豆营养价值丰富,含8种必需氨基酸,但有蚕豆病的人,却不能吃蚕豆和蚕豆有关的制品,在蚕豆开花的季节,也不能在蚕豆边逗留,因为吸入蚕豆花粉和吃蚕豆一样,都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
不能吃蚕豆,听起来怎么都像是一种富贵病,因为在以前的农村,大部分人都是吃蚕豆长大的。不过,好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吃蚕豆,不吃豆瓣酱也并非是做不到的事情。但事实上,蚕豆病的情况却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目前在全世界,约有4亿人患有蚕豆病,是人类最常见的酶缺陷病,在非洲,亚洲,地中海和中东的部分地区尤为常见,比如在库尔德犹太人群中,大约1/2的男性患有这种疾病。根据文献数据,仅在2015年,该病就导致3,000人死亡,蚕豆病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各省高发。
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的代谢遗传性疾病,蚕豆病一直是很多家庭和科学家们的共同困扰,直到现在,也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根治该病。所以,我们仍然很有必要了解蚕豆病的发病原理和症状表现,才能在生活中正确的对待它。
不“道德”的研究
对于蚕豆病研究,很早之前就已经展开了,但是这个过程说出来,可能会显得有些不道德。当时人们为了对抗疟疾,研发了一种抗疟疾的药物叫伯氨喹,但是有些人服用该药物之后,会出现贫血的现象。
恩斯特·比尤特勒博士为了找出背后的原因,在伊利诺伊州立监狱的囚犯“志愿者”身上做了测试,有441名“志愿者”选择接受被疟疾感染的蚊子叮咬,其中有一人得了疟疾死亡,但不少“志愿者”得到了假释或者减刑,以此作为他们参与试验的奖励。
恩斯特·比尤特勒博士和他的团队发现,那些囚犯在使用药物伯氨喹后出现溶血性的贫血,是由一种古老的蚕豆病所引起的,恩斯特·比尤特勒博士把这种病命名为“G6PD缺乏症”。2011年,恩斯特·比尤特勒博士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那到底什么是G6PD缺乏症?
G6PD的本质是一种酶,学名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是存在于所有细胞和组织中的一种看家酶,对红细胞起到的保护作用格外重要。 G6PD会参与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另外一种酶,叫还原性谷胱甘肽酶,该酶本质上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抗氧化剂,能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应激,从而不受到氧化物质的威胁,那啥是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被认为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某人是G6PD缺乏症患者,体内由于G6PD活性的降低,产生的抗氧化剂本来就少,在身体接触到具氧化性的特定物质,比如蚕豆,或者服用了伯氨喹这类药物后,会引发红细胞的氧化应激,进而导致红细胞破裂或者损坏,正常寿命缩短,红细胞的突然大量死亡,这就是急性溶血反应,继而引发贫血,所以才叫做溶血性贫血,还会表现出来很多的临床症状,需要及时救治,严重者会导致新生儿期重症核黄疸,造成死亡、或是永久性神经系统的损伤。
控制编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G6PD基因,实际上和“地贫基因”有些类似 (详见 第11章 地中海贫血,离你不近也不远),该基因之所以有很多的基因变异,在全球范围内有这么多的G6PD缺乏症的患者,也是和疟疾有关。
科学家认为,低活性的G6PD基因可以降低疟原虫寄生虫感染的风险,经过自然选择之后,身体出现G6PD基因的变异,能够应该疟疾的侵袭。只是这个选择后的结果并不那么完美,在抵抗疟疾的同时,却会因服用一些氧化性的物质,导致身体发生溶血性贫血。
G6PD基因被称为看家基因(house—keepinggene),也叫持家基因,在身体很多器官或组织中特定的发挥着它的功能,这类基因表达水平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会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大多数、或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如果出现问题,可想而知后果的严重性。
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长臂端,在Ⅷ因子(血友病相关的基因)及红-绿色盲基因之间,由 l3个外显子和 12个内含子组成 ,全长 20114bp。
据文献《我国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的研究现状》介绍,全世界迄今已报道出400多种该基因的突变型,我国有300多种。而通过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台湾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中的G6PD基因突变进行研究,发现有些突变是中国人群独有的基因突变类型,世界上其他的各民族未见报道。这个研究事实也恰恰提示,在分子进化水平上可以证明,中华民族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现在已知的突变类型中,绝大多数是点突变,会引起单个氨基酸置换,比如可能会把原本要编码的碱性氨基酸 ,替换成了酸性氨基酸,引起氨基酸所带的电荷改变 ,使得G6PD的热稳定性降低,导致酶活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状态,可能出现溶血性的贫血症状。
至于是否会引发G6PD缺乏症,取决于基因突变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 酶活性严重缺乏(活性<10%),表型不正常。
② 酶活性中度或显著缺乏(活性<60%),表型不正常。
③ 酶活性轻度降低或升高(活性60~150%,或>150%),表型基本正常。
据统计,蚕豆病3岁以下患者占70%,成人患者虽然比较少见,但也有少数病例到了中年或老年才首次发病,这些人大概就是轻度的G6PD缺乏症。以上这三种类型也说明,蚕豆病是一种X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那么,什么是不完全显性?
通常来讲,如果有了明确的致病突变基因,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人们便会认为这是一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疾病。但是,有些携带显性遗传致病基因的个体,却没有出现疾病的症状,比如G6PD基因的某些突变,导致酶活性只是轻度降低,能起到基本的保护作用,身体看起来就是正常的,并不是蚕豆病患者。这种情况就叫不完全显性,或者专业点说,外显率不是100%。
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提过,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再加上不完全显性的情况,蚕豆病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症状患者几乎完全是男性。而根据X染色体遗传疾病的规律,如果是儿子患病,我们可以推断出,致病基因G6PD肯定是来自他的母亲。如果是女儿患病,致病基因G6PD则可能来自父母中的任何一人。
蚕豆病的预防
在没有接触蚕豆有关的制品,或者是伯氨喹、磺胺类等药物,蚕豆病的患者几乎不会发病,与正常人一样,该病危害不大。但是一旦诱发该病,往往又属于严重遗传病的范围,是否有必要做产前诊断,需要临床医生进行酌情判断。
最为重要的是,要普及G6PD基因的筛查。对于任何一对孕期夫妻,都应该要明确自己是否携带了致病基因,判断下一代患蚕豆病的风险,可以提前做好今后的应急举措,让孩子健康长大。说到底,蚕豆病的致病基因是父母所遗传过去的,不能给孩子百分百完美的基因,那就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美国有个严重的蚕豆病患者,叫戴尔.罗伯特.贝克,他一直在和蚕豆病做抗争,并写下了两本书,一本叫《G6PD缺乏症健康食谱》,另一本叫《G6PD缺乏症病理禁忌》,很受欢迎,家中有蚕豆病患儿的读者,不妨买回家看看,或许能从中获益许多。
参考文献
[1] SA Tishkoff , AG Clark. Haplotype diversity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t human G6PD: recent origin of alleles that confer malarial resistance [J].Science , 2001 , 293 (5529) :455-62
[2] A Guindo, RM Fairhurst, OK Doumbo, TE Wellems, DA Diallo. X-Linked G6PD Deficiency Protects Hemizygous Males but Not Heterozygous Females against Severe Malaria [J].Plos Medicine , 2007 , 4 (3) :e66
[3] 徐芸, 罗建明. 我国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的研究现状 [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 2009 , 14 (3) :143-144
[4] 蔡月明. 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溶血症 [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2001 , 24 (5) :400-402
原创作品,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有事联系,请发Email:1929917766@qq.com
网友评论
如果自然选择知道人类可以战胜疟疾,
也许就不会形成G6PD基因突变,
留下一个不能随意吃蚕豆的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