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上午是不是“浪费的上午”,跟平时一样完成晨间活动之后,因为没有去寻找灵感,于是只小记了30分钟的感想。
然后花了两个多小时在关于做计划这件事上面,找APP,设置日程等。APP既要看着喜欢,又要尽量没有广告,下载了三四个,最后保留了“小日常”和“日程管理”两个,不能太多,两个刚好。
做这种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总是让我觉得心里不安,尤其是上午和其他状态很好的时间。中途还是有一点焦虑的,于是我一边平衡心理,一边继续“浪费时间”。
为了减缓一点“浪费时间”的感觉,打开了“译学馆”,想学习一会儿英语。认领了一个翻译任务,时长18分钟,看了之前别人翻译的,修改了一些,又自己翻译了一两句,觉得太长了,于是放弃了任务,重新领了一个3分钟左右的。还是从时间短的一点开始比较好,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太重的任务,认真完成小事情更能有收获。
最后认真地画了上午的画。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9904/8da123f2529d89d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09904/434da2f4042610b8.jpg)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不是我安慰自己的方式。
我发现人真是奇怪,我们就盯着手机屏幕,什么都不做,只盯着它,就可以看很久,哪怕屏上没有内容。不过我又发现我们可能是在思考,盯着屏幕思考。
也明白了做计划的重要性,其实自己一直都没有认真正式地做过计划,只是每天都在机械地重复学习,看上去确实是在学习,但是当我问自己:“这一个月做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收获了些什么?”的时候,我真的答不上来。我只知道我的时间去哪儿了,却不知道它们的产能在哪里。
每天都看书,写作,练习口语,学习日语等等,还有些当初定好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就淡化了,没有忘记,只是想起来的时候已经不想做了,因为放弃得太久,觉得有一阵子没有做了,仪式感没有了。比如我的每日一首词,没有背了,但是我决定重新开始。
我发现,要在每月结束之前,提前一周回顾我们这个月的日程,如果没有“每日三省”的习惯,至少也要在3/4个月的时候反省一次。不过我发现自己好像有“随时反省”的习惯。
提前一周回顾,如果之前做得很好,我们就可以总结,调整,从而在月底的时候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有真正的收获,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如果之前做得不好,也许月初时就没有定目标,也许定了计划,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很随意地在混日子。那我们这时反省自己就会发现这些问题,会发现自己也许学习了,但是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也许没学习,但是我们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做些什么,要告诉自己:“既然都浪费了三个星期了,剩下一个星期一定要好好利用,让这个月一个完美地结束。”
我们每天都会被各种突发事件影响,我们不可能像一张表一样去生活,于是做计划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写下要做的事情,即使没有马上去做,我们也会在之后的某个时候去完成,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才能减少一些焦虑甚至不会再焦虑。这就是对自己,对时间,对生活的掌控感带给我们的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