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果连路都不让走了,教育还能剩下什么

如果连路都不让走了,教育还能剩下什么

作者: 东林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4-18 10:07 被阅读0次

    《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这段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难懂。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这个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邯郸学步的故事。几千年来,“邯郸学步”作为警示世人,不要一味学习别人,而丢掉本性的经典案例传诵。现在,很少有人再邯郸学步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变异的邯郸学步却油然而生,值得警惕。例如,我最近遭遇的一件事情,就让我有邯郸学步之感。

    从上周开始,学校了大张旗鼓的开展学生养成习惯教育。其中一个别具一格的举措就是让高年级学生充当文明监督员,去管理低年级学生的不文明现象,引导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措施出发点上讲,这足以体现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养成习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养成习惯的重视程度。但是,从落实情况看,则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

    人是不是权力的动物,这不好说。学生有管理的欲望,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若非如此,不会有那么多家长通过各种途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班干部。据说,这个举措实施的当天,有的高年级整个班级全体出动,去“抓”行文习惯不文明的低年级学生。一时之间,在教学楼入口处,站满了抓获的低年级学生。前几天,我看到几十名学生站成一条长长的纵队,大惑不解。后来,同事告知,才知是被抓获的违反所谓不文明习惯的低年级学生。

    怎么有这么多习惯不文明的学生呢?

    一打听,原来这里的“习惯不文明”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全凭高年级学生自己的认知判断。高高兴兴跳着走的,属于不文明走路的;跑着走的,属于不文明走路;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属于不文明走路......据低年级班级的班主任反映,搞得低年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走路了。学生真的不会走路了,一个个僵硬的摆着手臂,排着毫无生气的队伍,慢慢的移动着。

    是不是这样真的就使得整个学校瞬间规范起来了那?看看那些高年级的大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原来,所谓的不文明现象只是针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言而喻的问题,真的不需要多言。

    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任意选拔的,甚至是无限扩大的监督队伍,使得整个校园成了一番什么样子?

    我在上课的途中,亲眼目睹部分监督岗的学生,两人一组将所谓行为不文明的学生双手反扣,押向教学楼入口处罚站;也曾目睹部分觉得自己没有违法纪律的学生执意不去,而被硬生生拖去的。

    低年级的学生们真的不会走路了,因为,无论怎么走,都有被划入不文明行为的范畴内。可能一句交流,可能一个跳跃的举动,可能一次衣角的拉扯。孩子特有的活泼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美。如果连天性都丧失了,成为了一个没有生机的机器人,教育还有什么价值。

    大禹治水的故事,众所周知。在大禹之前,其父鲧治水失败,根本的原因是采用“堵”的方法,严防死堵,是鲧开出的药方。事实证明,堵是行不通的。因为,水永不停息的流动、聚集。人由于自然局限性,堵的水平却不见得必过水流动、聚集的速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力量。大禹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疏导的策略,让水依自然之势,顺其自然的流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根治了上古水患。学校管理,岂不也是这个道理。关键在于寻找问题根据,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因势利导,巧妙教育。一味的硬性压制,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罚,结果真的能实现预期目的吗?对此,我深表怀疑。

    管理没有错,但管理的方式有对错之分,有优劣之分,有是否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之分。巴西教育学家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页写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在学校管理过程中,遵循人性化问题,是一个核心的原则。走,是人的天性;充满朝气、活奔乱跳的走,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学生连走都不让走了,教育还能剩下什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连路都不让走了,教育还能剩下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cz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