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改了两次。
第一次是《假期综合症》。极尽简练,如我追求许久的写作境界。我左右看看,又瞧出空间感、层次感等一连串优点。但我舍弃了它。因为‘它’的诞生只是因为一个笔者懒得起名而已。
第二次是《关于咱们的假期综合症》。我对“咱们的”三个字很满意。它拉近了你与我的距离,这年头消除距离感是件挺不容易的事。但我还是抛弃了它。因为嫌弃自己想法太多,有失真诚。
所以现在的标题是第三次。最终定稿。原因无他,彻底懒得想了。
关于标题就到这了,今天我想说说“假期综合症”。
这种病的症状是‘懒’,诱因是‘假期’,根源是‘暴露本性’。
假期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它对某些人是个放松的好时候,对更多人却是另一种伪装的战场。
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对下属,或领导这样的社会身份早已驾轻就熟。为了生活,那些社会身份匹配的面具,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
很少有人为了生活而生活。人做出努力,总有些秉持的。可能是‘家庭’,可能是‘理想’,可能是除工作外的一切。
于是到了假期,该是享受努力成果的时候。你却发现,除了工作,你依旧身不由己。你的秉持,只是让自己面对生活苦难的借口。你的面具对家庭、理想、甚至工作外的一切毫无帮助。
这时,假期将是场无比疲劳的精神拷问。
你会不时去想,‘我真的要这样生活下去吗?’这样的问题。然后把假期里的自己活成一条咸鱼。
越努力的人,越容易成为一条‘假期限定版咸鱼’。别沮丧。这恰恰是你勤劳的证明。
熬过开工、开学这几天,你又是一条叱咤风云的好汉。
所以我们说说,带着‘假期面具’的那些人。
各种‘美好摆拍’、‘心灵鸡汤’,各种不同场合下,面对‘亲朋好友’的套话和笑脸。
你在心里呐喊着‘我很幸福’!此时,你的人设也是如此。可散场后,亢奋褪去。当颓然的摘下面具,满眼杯盘狼藉,或四野空寂。
那一刻,你连思考都停滞了。更谈不上什么生活的意义。
上班的头一天,你再次带上努力的面具。我想,身心俱疲都不足以形容你的无力。
为了以上这些,我摇醒了满办公室伏案小憩的同事。
经过交流,挨揍,再交流,再挨揍,直到大家翻着白眼,把各中无奈娓娓道来。这种极具传染性的憔悴,让我放弃了对措辞的斟酌。
处在生活与工作双重压力的交汇点,我们的假期综合症更像是一种发自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不断变换身份的生活中,以它独特的‘病态’保护我们的心灵。
当然,若你是放松到放弃一切的那一类。
我真心想说一句恭喜。人生得此夫复何求。
但你那是病,得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