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海紫阳街213号,永利木杆秤。
在紫阳客栈门口的小亭子里,顶梁上面横着一杆巨大的木杆秤。这秤足足几米长,秤杆子有手腕子那么粗。上有刻度清晰明确,一头细细尖尖,另一头带着巨大的钩子。
寻着秤沿路走几步过去,旁边有一临街的老店,这就是有着160年历史的永利秤店。
店里忙碌的,是永利木杆秤的第五代传人蔡雪珍老师。蔡老师短发、稳重,干练而亲切。她说,隔壁亭子里的那根巨大的木杆秤,是她亲手做的,一点一点磨出来的,免费承重,但要100斤起秤。
哇。
木杆秤的历史源远流长,小小的木棍棍背后,隐含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当年范蠡发明秤的时候,为了避免奸商缺斤短两,将小小的秤砣和福禄寿三星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做人如果缺斤短两,则失福、少禄,还折寿。
我们常说,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称得出世间的均和衡。而“公平公正”美德,因一根木杆秤,被我们中国人赞扬了2000多年。
蔡雪珍老师的孩子们没有在学习做秤了。我问她,孩子们现在都不做秤了,就没有第六代传承人,这一门祖传的手艺,该怎么样传承下去呢?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略带尴尬又苦涩地笑了一下,没有说话,但手里磨秤杆的动作并没有停。
过了一会儿,有年轻的女孩子来买秤,蔡老师热情地讲解着木杆秤的原理、刻度的意思、看秤的方法,还有吉祥的寓意。我能看得出,当有年轻人来关注木杆秤的时候,她总是格外地高兴。
把客人送走之后,她对我说:其实也想过传承的问题,但是孩子们不做秤了,所以就把家传改为收徒,教学生。有一些年轻人其实也是喜欢老手艺的,还有小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会来学做秤,这是独属于临海和紫阳街的课外活动。
我们常说的“度量衡”,其中的“衡”就是秤,而这木杆秤是所有的“衡”里面最原始的一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
如今的年轻人大都在用电子秤了,很少有人再去用这种木杆秤。
从最初第一代的靠做秤养家糊口,到如今第五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160多年,永利秤店一直都开在这里,从没换过地方,五代人静静地守着这条紫阳街,沉淀下来的,是守住始终的初心。
我是大红姐姐,旅游FM主播,环球旅行体验师,探索冷门目的地,分享小众秘境。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