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常有这种体会:看了一些育儿书,觉得很多方法很有道理,就直接拿来用——也就是在自己孩子身上试,但结果往往令人沮丧,鲜有成效,于是又折回到老路上来,搞得孩子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生搬硬套,忽视了自己孩子的独特秉性;急于求成,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就半途而废。
先说说第一个原因吧。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秉性,生搬硬套书本原理与方法,其结果往往是让我们误入岐途,鲜有令人欣慰的成果。不得不否认,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但却不得不去面对。我是一个《正面管教》的拥护者,也是一个实践者,但绝不是一个迷信者。我承认,《正面管教》是育儿类书籍的典范,甚至没有之一,因为它确实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相比那些空泛的指导原则强了百倍,但即便如此,我也绝不会去迷信他。迷信它,就是对教育复杂性和教育对象复杂性的否定。我们可以学它、用它,但是一定要活学活用,根据自己孩子、学生的秉性,灵活运用。打个比方,课堂上,一个小女生被老师批评了,可能会抽泣一节课,而一个小男生在老师回过头后,做个鬼脸就完事了,你说该怎么办呢?
说说第二个原因吧。有人说“不是因为有用了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用”,我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教育是一本难念经,绝非流水线上的工业快消品,它是教育者毕生的修行。可是,我们常常急于求成,想要立竿见影。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想让孩子的行为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改变是一个固执得近乎令人绝望的煎熬。我们常说:“跟你说了一百遍了,你怎么还是不改!”这时,我们就会对学到的方法产生的怀疑,甚至,形成了极度的认知不协调(社会心理学认为,行为和态度背道而驰便产生心理上的纠结),我们甚至怀疑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平衡不协调的认知是人的本能,因此,我们不是去改变态度,就是去改变行为,这种改变往往都不是正确的,但却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正确的东西比较难把握。改变态度相对比较容易,我们就会丢掉学到的东西,重新折回到老路上去,“试验”也就半途而废。
就在我码这些字的同时,老婆还发了个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小视频,说也要按网红达人的方法实施。我说,哪有那么简单,我天天在儿子面前见缝插针地看书,加班加点地码字,也没见他效仿我。她说,孩子现在没效仿你,不代表将来也不效仿你。是的,说的多好,坚持去做才会有用,不是有用了才去坚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