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见过,听过的人里最值得敬佩的是《大军师司马懿》里的司马懿。可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这个人在我的心里是活的。此司马懿不赢于文,更不赢于武。他赢于生命,是个与天斗的人。
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在身边,人生的许多问题会不会就开悟的容易一些。但这个司马懿很吝啬,不好为人师,也不爱管别人的事。也许他在那乱世缺一个只寻答案,不求其它的学生,哈哈……
有人说这部剧为司马懿洗白,我觉得就连司马懿本来是什么样子的都不重要。我就喜欢看这样的一个人。
乱世之中有一温暖的大家庭。在家享柴米油盐的闲日,在朝堂身居高位却不曾得意。有大学问,但难得的是同时又有大智慧。有理想有抱负,难得的是放得下,看得破。
这样抽象的一个人又或许只能是虚构的一个人物了。
但是作者把司马懿写得还是很活。他在三国里选择了最合适的人来展现这个虚构的角色。一个没有帝王心,又自始至终苟全于乱世之中的人。一个不曾被夸为是好人的人。当然,他对“好人”这一称呼的不在乎也是让我很敬佩的一点,这也属于他的人格特征。
这也是为司马懿洗白的说法不对的地方。剧里的司马懿从来都是只为他自己,只有对待他的家人他才会让步。就像他冲进大火里救司马昭,明知有可能出不去也要救。因为他不能看着昭儿死在里面。司马懿对自己的角色认得很清,朝堂上新政一派老师,魏国的大都督,这些头衔不曾给过他恒久的东西。
司马懿与人斗,向来不出手攻击,也不曾把对手当做敌人。他赢的方式从来都是让攻击他的人终有一天反噬其自身。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在第一部里曹操死后,除了司马懿就再没人懂得这样的道理。
我在王小波的杂文里看他说“如果伟大哲学家罗素年轻时没有遇见那些智者的话,那么他可能会去自杀”。想来这话的意思就是罗素这种不平凡的人,大脑特殊的人如果永远活在平庸的世界里,他肯定会受不了,最后自杀。就因为罗素实在是太聪明了。
不过我不知道罗素有多聪明,我只知道王小波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的脑袋需要他所需要的智慧。而大多数的小聪明和自以为是看起来会让人很不舒服。
总有一些人里所指得当然就有我自己。每个人眼里的聪明都不同,就像英雄是要论的。
我有一些平庸世界里没有的苦恼,也多了看透那么两三事的本领。
思考是一把钥匙也是一把锁。我佩服司马懿这样的人似有天份。思考在他手中永远是一把钥匙。
说人在活于世上,内有真我,外一层是潜意识。潜意识就类似于一个介质,一件事一个物经过了这个介质就变成了我们眼中的事和物。就像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但潜意识如其名是一种固定的潜在的反应方式。人有了经验的同时也固化的自我。
而可怕的是生活中一切都只是重复而已。人们年轻时把生命中所见的一切都分类,归档,从此停止对世界的探索。似乎是用二十年就认识了整个世界,或是清楚了自己此生的局限。
青春之后人就和死了一样这种说法有时候觉得不无道理。
我佩服司马懿,在这个人物角色里我总是看到一个与真我相连接的人,一个不靠经验而活的人。尽管他很聪明,可他仍有纯真的喜怒哀乐。
他有欲望,也有情绪,但总是不排斥,任它来又走。
感受着自己生活,再看这司马懿。果然是虚构的人物。不过我想对作者说,我有从这虚构的人物里想明白一些事,看到一些自己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