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作者: 瑜此一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19:45 被阅读0次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的鼻祖。
    本书提出了一个对传统经济学非常有颠覆性的观点——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作者把人类的思考模式拆分成了两个系统——系统一(快思考)和系统二(慢思考)。快思考依赖直觉,是无意识的思考系统;慢思考则需要主动控制,是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
    每个人的思考都是系统一与系统二合作的结果。系统一不断给系统二提供信息,比如印象、感觉等,然后系统二按照系统一给出的信息或者建议来做出判断。人们在主观上往往会觉得自己做出的决策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在系统一的指引下,无意识之间完成的。因为系统二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类的大脑天生是惰性的,所以系统二往往会对系统一的直觉判断无条件的接受,故而系统一的直觉式快思考便成了人们决策和行为的真正主宰。
    但如果系统一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二求助,也就是直觉遇到麻烦,理性会出面解决。比如对于日常问题,用系统一就可以做出直觉判断,但对于复杂的问题,比如计算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就需要系统二来发挥作用,用慢思考来解决问题。

    由于天生的惫懒,我们做决策时往往是由快思考系统占据主导,但快思考的直觉存在很多缺陷,很容易导致各种偏见与失误。作者在书中列举了系统一的“七宗罪”:
    1,典型性偏好: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略事件背后的基础概率。
    2,可得性偏好:系统一会将“容易出现”和“概率较高”弄混,把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的事情,直觉的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而不去启动系统二的概率运算。
    3,因果性偏好:可能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合理化天性,人们喜欢对自己所见所知的各种事物都进行一个合理化的解释,在这种时候很容易导致偏见,尤其在以下两种情况时:
    A,对随机性事件进行的因果解释;
    B,对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关系解释。
    4,光环效应:当人们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你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和理解。这也许就是第一印象如此重要的原因吧。
    5,锚定效应:当你评估某一个未知事物之前,会先估计一个参考值(锚定值),然后再来做调整与判断。而这个锚定值会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正确,很容易出现巨大的评估误差。
    6,框架效应: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人们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7,禀赋效应:禀赋效应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人们在面对得失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对“得”时会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险;但在面对“失”时会变得更容易冒险。也许赌徒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会欲罢不能吧。
    由于这七宗罪的影响,会导致我们出现判断失误,产生偏见。如何尽可能的规避偏见和判断失误,提高判断与思考的质量变得尤为重要。
    既然偏见和失误往往都是系统一占主导地位时产生的,那要解决问题从理论上说就是要放慢思考,主动激活系统二,让系统二来对系统一进行理性检验,减少因直觉而产生的偏见和失误。但系统二又是惫懒的,如何更多更有效的激活系统二就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要通过自我提示来激活系统二会很困难有可能还会很痛苦,但如果我们可以借助旁人的力量,通过外部提示可能会更容易达成,本书介绍了两个方法:
    1,事前验尸:乍一看有点恐怖的名字,它的操作方法是人们在做某一决策前,先假设这件事情将来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情失败的可能原因,按照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激活系统二,启动慢思考的集体决策方法。
    2,饮水机闲谈:决策者在做决策之前,先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先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然后让自己的思考慢下来,让系统二运转起来,尽可能的去避免系统一可能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如果不想被自己的直觉牵着鼻子走,尤其不想被商家或者其他有心人利用我们的直觉来牵我们鼻子的话,就让我们放慢思考,启动理性来决策与行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mg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