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识家长在陪伴过程中的不良行为

认识家长在陪伴过程中的不良行为

作者: realship | 来源:发表于2021-02-11 06:29 被阅读0次

    自顾不暇

    什么叫自顾不暇呢?就是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

    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

    比如,在一个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自顾自的去说话,而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不顾孩子的感受,这就是一种自顾不暇。其实这种爱表达家长,也许你说的都对,但面对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察颜观色”,一边说还要一边关注孩子的表情反应,如果孩子感兴趣呢就继续,如果孩子明显不耐烦了就转换一种方式,或者停下来,重点是要关注孩子的接受程度,随时调整


    只忙自己的工作

    这种自顾不暇还是关心关注孩子的,但还有一种家长,就有点不好了,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应酬的重要性要高于孩子,甚至宁肯打麻将,玩游戏,打牌,玩儿手机,也不去多关注一下孩子,这是另一种自顾不暇,这样的结果会让孩子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孩子发生的各种问题都不能在家长的及时关注下得到正确的引导。其实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在父母跟前他难以改变模仿的天性,父母的状态极易影响到孩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的多。所以要想让孩子优秀,父母的状态是关键。陪伴的作用是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出来一种积极的影响力,这才是正确的陪伴


    过度保护

    家长对孩子消极的严厉和过度的保护。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干扰。什么是消极呢?消极的表现是含有负能量的语言、行为和思想,比如,总是对孩子说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肯定考不上好学校……要不然就是用一种否定的语言说,“哎呀,你脑子太笨了”,“你记性太差了”,“你反应怎么这么慢”,“你怎么注意力这么不集中呀”,“你怎么你怎么这么不会规划时间呀”,“我养你这么大,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呀”……。用这样消极的语言去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这种语言给孩子带来的负面作用,有的父母还以为这样说是用“激将法”,希望孩子能在打击中奋起,但事实是,你越说孩子什么样,孩子就真成了什么样。孩子的心理往往没有那么强大,他没有办法去辨别外界的真伪,但对孩子而言,无论父母给自己带了一顶什么样的帽子,都是给自己的评价

    漠视

    什么叫漠视呢?就是孩子表现的好,你表现得象看不着一样;孩子表现的不好,你也像看不着一样;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冷漠以对。有的是对孩子的情感冷漠,比如孩子有一天开心地对妈妈讲:哎呀,我今天好开心呀!而妈妈的表现是很麻木,没有反应,没有对孩子表达的感情予以接纳和回应,或者回应的不是与孩子相应的情感,而是说“不就一点小事嘛,有什么好 高兴的?别浪费时间了,快学习去。”这就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远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接纳孩子的感情,让他觉得自己的感情和妈妈有共鸣。比如这时候如果对孩子说:妈妈也好开心!孩子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被接纳的感受,和家长的距离瞬间拉近了。所以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情

    过度严厉

    有的家长过于的严厉,总是告诉孩子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让孩子感到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不对,无所适从;还有的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一切,今天写作业,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哪些,几点出去玩玩什么和谁玩儿,都被家长规定死了,孩子在完成家长布置的任务之后,就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慢慢的他就习惯于这样的被安排,同时呢也失去了自己的决断能力。这样的家长过于严厉,会造成孩子表面上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事实上却是被家长剥夺了自我的决断,变得软弱没有主见


    包办代替

    是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一切都包办代替。这往往是一些特别能干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太小了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习惯你帮孩子做这做那,其实,这对孩子也是一种错误的干扰。能力是在做事情当中提升的,你帮他做了,他就少了一次锻炼提升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情,比如有个家长在给孩子吃水果的时候,总是给他准备的好好的,洗好,剥好皮,切好块,摆好刀叉再送给孩子吃,渐渐的就培养出孩子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不这么做他就不吃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识家长在陪伴过程中的不良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ml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