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场依存性格的我害怕自己做选择,即使是只有两个选择的时候,我也非常犹豫,究竟要选择哪一个。美其曰是选择困难症,但其实就是性格上的懒惰,害怕自己做选择,更害怕承担选择之后的后果。今天晨读分享的书《做,就对了:斯坦福大学未曾公开的成功课》,这书名让人豁然开朗,给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管它三七二十一,做就对了!
书中提到,“过多的信息会抑制行动”,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面对过多的选择的时候,头脑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号,这时选择困难症又会在头脑中作祟,大大的降低了行动的果断性。有时谨小慎微是好处,这样的犹豫不前会成为行动的阻碍。就像买衣服,你会发现如果你那一天从第一家商店逛到最后一家商店,商品让人应接不暇,你无从下手,那天的购物很有可能会空手而归,但假如你的眼前只有两个选择,那天你可能反而会选择到你心仪的衣服。就像还没开始放假时,要做事情很多,盘算一下假期很有可能还不够用,转念一下,那么多事情做,还倒不如不放假呢。但当我以几天为一个时间单位,认认真真去完成一件事情,反而会觉得很有行动力。所以假期才过了一半,也在探亲,也旅游了,也开始了久违的写作。我不禁喜出眉梢:多么美好的一个假期,那么多的新体验!以上事实表明:选择困难症并不是“无药可救”。行动之前,将过多的信息进行一轮筛选,编出重要的和次要的,分批、分量去完成,这样避免过多的信息,抑制了行动的积极性,行动会如期进行。
书中还提出一个做法:Think out of the box即跳出盒子想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提及的要打破惯性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其实,“发现水的并不是鱼”。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鱼是依赖于水的存在的一种生物,两者看似联系紧密,但是,水被发现是因为鱼吗?就像千里马,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假如没有伯乐慧眼识马,千里马,还能成为千里马?当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更加理性。那年读书时,读及“蝉鸣鸟叫,清风徐徐,小桥流水,人家”,如此的乡村生活令人向往不已。但当自己真正身处其中时,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家不单单有蝉鸣,还有壁虎时不时的“打嗝声”,更有驱逐不散的虫蝇,甚至有近在咫尺的蜂窝。当你真正坐在窗台前,静观绿意一片的风景时,你会发现,你的脚上有可能已是被蚊虫叮咬的大包小包无数,痛痒无比。这种生活初体验,势必没有了往日书中的诗情画意,但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真实感。做一些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拓展着自己的体验边界。就像亲眼看着大热天农民在田里插秧,就比单纯吟诵“汗滴禾下土”来得有效多。
多拓展自己的体验边界,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与其自己心理暗示恐高,何不尝试多去攀登高山,体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其自认胆小,何不尝试多与人交流?
果断行动固然没错,但前怕狼后怕虎的害怕犯错的心理不难理解,所以最小成本试验法不失是一个好方法。就像现在新电影、新剧真正上市时会先推出预告片或宣传片,不但能起到宣传效果还能事先看公众有什么反应,及时做出调整。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的新政策。先试点有利于在局部取得经验,也避免贸然大面积推广失败损失的成本。这种小做法有可能会取得大成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选择困难症“患者”及早地行动起来。
别再让选择困难症让你束手束脚,及早行动起来,摆脱折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