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理解的独立思考的定义应该是,对于事物有清晰的概念及自己的一套稳定的判断标准。
这个定义起源于我跟朋友的一段聊天,在聊到C的时候我意识到曾经的自己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出现过同样的问题。
大概故事不记得了,只记得当出现问题或者需要选择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没有判断标准的,这个时候父母的现状,或者网络上的某段话,别人的意见。只要符合这个情景的,都会成为自己判断或者作出选择的标准。而且会固执己见的认为,这个东西对自己来说就是重要的。从来没有去认真的思考,长远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制定出标准。
2019年6月5日看到《成事》这本书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365天的读书打卡目标。当初没多想,每天都在朋友圈打卡。
到昨天2个我非常看重的朋友给我提出建议的时候,我仔细的审视了这个举动,最终改成朋友圈打卡不发内容,简书分享内容。从结果来看,我可能还是被他人的意见左右着,因为别人的意见就终止了自己原来做的事情,审视了我的思考过程,我知道自己有清晰的判断标准.
1.打卡的目的:让自己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每天清晰的知道一个概念,升级自己原有的观念,累计365天会发生质变。
2.学习这件事只与我自己有关,与他人无关.
有了这2个判断依据之后,朋友圈只做打卡能起到我希望的监督作用,简书做分享一方面在书写上会更自由,不需要刻意去避讳什么,另一方面简书上的文字可以做检索,如果后期要升级观念的时候,我可以直接搜索找到以前的观念进行思考升级.
我们都属处于没有清晰认知的年纪,允许自己犯错,跟有错误的观念,甚至允许自己干蠢事。但也要做好长期抗战,升级自己的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