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第安纳琼斯的《夺宝奇兵》系列里,所有古墓里的“宝藏”都藏着一个诅咒。
曾经有一位教练客户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位客户故事的前一半,和我自己的经历又如此相似,听着让我浑身打冷战。在ta的“学霸”这个巨大的光环中,我也看到了和我的经历相似的诅咒。
我终于领悟到Lisa Wynn老师说的,客户的故事往往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时候,老师常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我发现,可怕的事情还多着哩,排第一号可怕的就是,“数理化”学的比我好的人,因为他们是我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的“罪魁祸首”。
从小就被“学霸”教育塑形的我,对这种无情的碾压感到了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虽然我也常常被周围的人叫学霸,但是我知道我只是个小学霸,大学霸们还人山人海呢。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北京女生,她每学期考试永远排名第一,我只能在第二或者第三。最讨厌的是,学习好也就罢了,她体育还好,跟老师人缘还好,完全360度无死角的无法超越。
后来毕业很多年以后的一次同学聚会,我跟她聊天,感叹人生学海无涯,发现自己在学校毕业之后又长了不少见识,她赶紧问,说来看看。我立刻闭嘴,我心里说,都毕业了你还惦记着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碾压我?就不告诉你。
可是为什么要成为“学霸”中的“学霸”呢?在我人生的前三四十年中,却从来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更别提认真思考和质疑了。于是这个“出厂设置”开始了对我肉身的无意识的自动驾驶(比谷歌早了好几十年)。
顶着学霸的光环,我毕业后风平浪静的过了好多年,再不会在夜里梦见考试题都没学过的场景。我顺利进入大外企,一路获得每任老板赏识,不断地被扔到新的领域做排头兵。其中一任老板说:“有件事情想委屈你一下,你可不可以继续在专家的岗位上再干几年?”我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大喜:“’专家”,这就是我的学霸理想啊。
一直到了35岁,新老板说,你应该试试带人了。不仅如此,老板又推了一把:“为了提高管理学的理论水平,你去试试考MBA吧。”
当时我的心情极之复杂,那时候家里已经有了大宝,管理角色能让我不用冲在前线经常出差。但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我,又深怕自己的个性当不好带人经理,耽误别人前程。
最重要的是,我不做学霸已经好多年了。考MBA这个想法,在我刚冒头的中年焦虑上打了一剂强心针。在MBA入学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为什么要读MBA,在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我笑着说了一句,“都工作这么多年了,有些懒散,如果再不试试,就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多牛B了”。
“学霸”的诅咒,就从这时被我这句咒语召唤而复活了。
MBA入学的时候,班主任放了新生们拍的招生励志宣传片,好几个视频的主角都是抱着娃苦读的娃爹娃妈,主题只有一个,奋斗会让你牛B。那一年,刚好我们家二宝也出生了。我默默点头,奋斗会让我牛B。
除了周末,为了选修课,我每周至少两次要下班后穿越堵车的大北京,而有的同学则是每周打飞的火的来上课。每周作业常常也写到夜里一两点,心里就给自己用“哈佛凌晨四点半”的鸡汤打气。
同学群里,每周都有人晒选修课的大拿教授精彩片段,每周都觉得自己错过的比学到的更多。
常常羡慕别的组小组作业态度端正,聚在京城各个角落的咖啡厅一起讨论,偏巧我们组是老龄组,各自都有娃,只能轮流写大作业,觉得自己除了吃老本,没体验到年轻的集体创造力。
即使这样,第一年最难的、充满了迷一般的图形和公式的、在难度上臭名远播的DMD(数据模型决策),我竟然作业亲自完成度和考分都不错,于是重新收获了“学霸”的称号。
从那个时期开始,我家里的书架上逐渐堆满了和机场书店里构成非常类似的各种经济和商业书籍。当我饶有兴趣的把微观经济学课本里的小故事分享给老婆的时候,她凭着多年的了解,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真的喜欢经济学吗?”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拍电视剧的话,这句台词要震得屏幕直晃的重复三遍。“你真的喜欢经济学吗,你真的喜欢经济学吗ah,你真的喜欢经济学吗aaaaaah"
人生总是在该思考的时候奔跑,我面对这句震屏的台词也只是恍个神,还有那么多书没读,那么多考试没温,那么多高分等着我呢……
在漫长的四年拖拖拉拉的学习里,我耳朵里浸淫的是选修课的教授谈论的万达的商业地产策略,比特币的泡沫,房地产融资的手法,课外读物都是集装箱发明者的故事,华尔街之狼,股市风云……
同学们临毕业那几年纷纷跳槽,创业,足迹遍及金融服务,儿童教育,车联网,连锁日式烧烤等各个角落。
但我呢?只是一个娃爹+学霸+潜在消费者。都是来学MBA的,为什么我档位这么低?
与此同时,我腰肌劳损导致背疼,连续好几个月的疼痛让我怀疑究竟还会不会好起来;家里老大初上小学不适应,三天两头说不想去,老二过敏体质严重湿疹浑身麻麻的小疙瘩,腹泻还经常咳喘;孩子的各种课外班分分钟就顶上一个ipad的价格,究竟要不要转去国际学校的想法就像银行账户上的一个巨大的阴影;公司不断裁员,不断的看老朋友一个个离开,老同事不再能找到更好工作的消息屡屡传来;虽然当了团队经理,可是资深下属开始给我甩脸色,在一次竞标的关键时刻要罢工;老婆产后抑郁,各种身体不适和脾气变化。
过去的风平浪静变成了四面楚歌。
“学霸”有个屁用。我MBA读完了,有两个硕士学位了,真的证明自己很牛B了吗? 我好像证明了我真的非常不牛B。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我花了昂贵的金钱和昂贵的四年时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中年脆弱男(读完的时候比开始读的时候老了四岁是确定无疑的)。
于是那几年变成我最质壁分离的日子,每天睡了跟没睡一样,然后早上把自己的碎片敛巴敛巴撮个人形堆儿,就去上班了。
在我带着回归“学霸”的斗志在校园中苦读时,却没意识到这其实如同命运交响曲最开始的四个爆音“duang duang duang duang”(音调你们脑补一下)一样,猛烈的开启了我中年危机的前奏。
“学霸”本身不是问题,不清不楚为了当“学霸”而学霸才是问题。学霸光环下的诅咒,就是一旦忘记思考自己为什么而学,我真正需要学的是什么,那么自动驾驶的“出厂设置”有一天可能把你一直开到悬崖边上道路的尽头扔下去。
我想起了那位在高速公路上无法刹车的先生的感受,恐慌失措,筋疲力竭,举目无亲。
我开始问自己:我抓取这么多,想证明的这么多,怕错过的这么多……到底是想要什么?痛得不够深就永远不会带来改变,我感谢上天让我终于看清了这个诅咒,让我找到了那个隐藏多年的“手动驾驶”模式。
重新学习“手动驾驶”,对我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多少次我以为这辆破车已经无法修复,但是我终于缓缓的重启。
我开下高速公路,忐忑的开过薄雾笼罩的泥泞旷野,看见一条温暖的乡间小道,那里有我暌违的野草和泥土的芳香,远处听见孩子们的嬉戏和朋友们令人放松的轻语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