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3.14-3.17)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代的礼仪是继承了夏商两代的,多么丰富啊多么有内涵啊,所以我喜欢周代的礼仪。
随记:《礼记》里面记载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所谓三代就是夏商周,孔子把这个路径作为一个继承的正统。虽然孔子本人是殷人后代,但从继承角度看,还是周朝把礼仪发扬光大了。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曰郰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进太庙参与祭祀,每件事都要询问一下。有人就说:“谁说郰邑大夫的儿子懂礼啊?你看他进了太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问。”孔子听说后,就说:“问,就是有礼啊!”
随记:鲁国是周公封地,太庙是周公庙。孔子青年成名,30岁的时候齐王就来向他问礼,名声在外。这位仁兄看到孔子进太庙谨慎询问的样子,就想出出孔子的丑,相比平时就对孔子不太待见。不过孔子的回答非常巧妙,谨慎,本就是有礼的表现嘛。谨慎一点,总比弄错了好吧。郰人,指的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是郰邑大夫。说明提问的仁兄是鲁国大臣,年纪也不小了,才会用郰人之子这个称呼来指代孔子。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射箭的主要事项不是能不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力量不同啊,这是自古以来射箭的礼仪。
随记:这是孔子讲射箭礼仪的。这里讲的不是军射,因此不注重力量,只注重射的准确度。
原因很明确,人的力量不同,如果讲求射穿箭靶子,那就有相互较劲的意思了。射礼是观德的,前一章里孔子还说“君子不争,必也射乎”。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要免去告朔礼上杀羊。孔子说:阿赐啊,你觉得羊浪费了可惜,我呢,我觉得这个礼免去了可惜。
随记:这大概是子贡当鲁相时候的事情。“朔”是每月初一,按周礼,天子在每年秋冬之交的时候,召集诸侯,发给他们下一年的年历书,诸侯们回去把这本年历书藏在太庙里面,每个月初一的时候,就杀一只羊,叫做饩(细)羊,祭祀一下太庙,这就叫“告朔”,祭祀完毕,到天子那集合听政,每年如此。到了孔子这时候,诸侯们已经久不到周天子那里去朝拜了,包括鲁国。但是这个告朔礼还在,所以每月初一,鲁国太庙要杀一只羊祭祀。子贡想要免去的,就是每月一只,一年十二只羊。
但是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这时候没考虑到他的老师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子贡是经济人,在他看来,反正告完朔也没后文了,还祭祀什么呢,一年十二只羊,浪费。但孔子可是周代礼仪的头号拥护者啊,禘礼不当,他冷眼冷语,丝毫不留情面。这会连自己学生都竟然想改动周礼,孔子大概觉得不能再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