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佾篇3.17、3.18

八佾篇3.17、3.18

作者: 村小村 | 来源:发表于2020-10-22 20:48 被阅读0次

3.17 子贡欲去⑴告朔之饩(xi)羊⑵。子曰:“赐也!尔爱⑶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译注》

【译文】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道:“赐

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注释】⑴去——从前读为上声,因为它在这里作为及物动词,而且和“来

去”的“去”意义不同。

⑵告朔饩羊——“告”,从前人读梏,入声。

“朔”,每月的第一天,初一。

“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视朔”,或者“听朔”。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罢了。所以子贡认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尽管这是残存的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好。

⑶爱——可惜的意思。

《论语别裁》

非常慎重的祭典之一——告朔。每个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月暗为晦。过去没有订出现在这些假日,“朔望”就是休息的时候,不过不像现在这样重视。每月的初一,主政者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这就是所为的“告朔”。用现在观念来说,就是说在那时发表政见。对天地鬼神发表。现在对大众发表证件,讲了不兑现的也有。当时对天地鬼神讲的话,如不兑现自己就害怕了,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在监视管制,所以告朔这件事也很庄重。

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到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风气开始衰败,这些礼仪的精神,也慢慢跟着衰落变化了,所以子贡当时准备去掉高说时候用的饩羊。饩羊是蒸过了的,等于现在拜拜,晒了猪羊,还没有炊熟就放在祭桌上,稍稍蒸一下免得腐臭,这就是饩羊。子贡当时想,拜拜就拜拜,这只羊可以省下来。所以孔子告诉子贡说,你的主张也对,为了经济上的节省而不用羊也好,为了表示诚恳而不必永阳也好,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固然不用象征性的东西,只要内心诚恳就可以,但现在人,真正诚恳的心意发布起来了,就必须要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得住,所以你子贡爱这只羊,而我更重视这礼仪和它的精神内涵。

又这件事我们就懂得,在社会上,或在政治上,有时绝对空洞的精神,并不足以维系一件事物,而必须配合某些实质的东西才能生效,如口惠而实不至,有时候就要失败了。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礼节做去,别人却以为他在谄媚哩。”

《论语别裁》

这段话,连起上一段来说,是说做人处世的艰难。我想大家有时也会有同感。一个人想做个忠臣,有时候也很难。对主管、对领导人尽礼,处处尽忠合礼,而旁边的人会认为是拍马屁。所以孔子非常通人情世故。凡是当过长官也当过部下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果自己意不坚定,见解不周到,受环境影响,只好变了。那么该怎么办呢?还是以礼为准,也是上面的话“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人格还是建立在自己身上。别人尽管不了解,只看自己内心真正的诚与不诚。诚正的建立,久后自知。自己的见解与人格的精神,等待时间来考验,等待时间来证明并不是他人说的那么一回事,也就心安理得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佾篇3.17、3.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bu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