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执笔绘山河岁月古韵诗成行唐诗宋词
【山河执笔01期】清明(五绝或五律) 作品&诗友互评

【山河执笔01期】清明(五绝或五律) 作品&诗友互评

作者: 734b521e3a66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16:31 被阅读24次

    【一饮尽山河诗友群 - 创作活动01期作品展】

    本期主题:清明

    体裁:五绝或五律


    01 作者:楚歌

    五律·清明 回乡祭扫有感(新韵)

    近观春有色,远眺共长天。

    草掩荒丘厚,风催故旧还。

    古来焚祭祖,今亦起新烟。

    百岁一抔土,偷君半日闲。

    释义:胡地春晚,清明时节,荒草连天,草色初青。

    【自牧赏评】:

    我比较喜欢颔联和颈联。首先当然是因为颔联颈联对仗的优越性,这两联对仗的要求对初学写诗的人(特指我自己)来说,可能会觉得是一道坎,但对读诗的人来说就是享受了。且画面感强,即便是清明时节了,我们这边依旧看不到绿色,所以是荒草、荒丘。春风吹,转眼清明,催人回家扫墓。扫墓祭拜祖先一直是中国人保留到现在的传统,古时候会烧纸钱祭祖,几千年后的今天,每到清明时节墓地依然再起青烟。有景,有人,有画面,很喜欢。好厉害,我写不成这样,佩服。

    首联的上句,不是很喜欢,感觉像凑韵。下句不错。

    尾联的上句,好像能跟扫墓扯上关系,不错。但尾句被作者闪了一下。看了前面,我心中正想着扫墓,都是思念故去的亲人之类的情绪,正在感慨“百岁一抔土”,结果诗人来了个急转弯,说他很开心清明放假啦,偷君半日闲。我个人感觉不喜欢尾句,准确地说,我很喜欢尾句这样悠闲放松的感觉,但个人感觉跟前面好像不搭嘎。

    总体来看,作为第一次写五律的尝试,在我眼中很了不起了,向楚歌学习。

    02 作者:雨霖

    五律·清明(新韵)

    春事恰清明,花间鸟自萦。

    家家惜往日,树树啭新嘤。

    老妪闲拾艾,游人早踏青

    时来多意绪,万物总关情。

    注解:

    拾艾,意为采摘艾草。在中国南方,人们习惯采摘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磨碎,和糯米粉、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制成艾糍。艾糍是南方清明节令食品。

    【濃妝淡墨赏评】:

    诗,最主要的还是境,这首诗,可以说已经构造了一个生活的场景,并把它展现出来。诗的起承转合都还不错,而且言之有物。

    我着重来说说不好的地方,颔联中“家家惜往日”,有点不知所谓。既然首联在写景色,颔联可以承一句,个人看法可以用“山山脱旧色”,如果不考虑平仄,当然旧衣更好,不过也是老生常谈一句。结句不知道想表明什么,是春天来欢喜?还是清明想到了什么?感觉在凑。对于尾句抒情,可以参照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描写,开头就写“谁令骑马客京华”,后文自然抒发“犹及清明可到家”。

    03 作者:清水玉石

    五绝▪清明节之离乡

    村边折绿柳,路远上京城。

    父母思儿意,清明细雨声。

    【孤灯赏评】:

    首句点题“离乡”,分别折柳相赠是旧俗,这里代指送别。说明了地点,是在村边。二句承接上句,为什么离别呢,原来是要远上京城。第三句说明了送别的双方,是父母与孩子离别。末句比兴很有巧思,说父母对孩子的眷恋之情,好像清明时节的细雨。杜甫有诗写春雨道:润物细无声“。父母对孩子的爱,也许就是这样无声,但又绵绵不绝,滋润其成长吧。

    全诗结构完整,起承有度。好像一篇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果单是这样,未免流于平铺直叙。但是作者末句结于细雨声,显得意蕴悠长,诗尽意未尽。

    要说缺点的话,我就鸡蛋里面挑骨头。前两句用了十个字,然而只交代了离别赴京一件事,稍嫌啰嗦。事情虽然交代得很清楚,但是既无写人,也无写景,更无写情。整个送别的场面对读者来说是很抽象的,很难想象送别的场面,因此也就无法被触动。如果不是后两句力挽狂澜,整首诗可能变成流水账了。

    04 作者:孤灯

    五绝▪清明

    烟雨冷黄昏,纷花散作魂。

    忙将新火起,欲把绿醅温。

    【清水玉石赏评】:

    黄昏了,冷冷的小雨还在下。

    纸钱飘落,犹如那无助的魂儿。

    赶忙拨弄眼前快要熄灭的火,

    一杯美酒洒落,

    用我温暖的情,陪伴你孤寂的心,

    愿你

    在另一边

    不在寂寞……

    【泠泠赏评】:

    这首写得非常契机,看起来真有那么一回事。仿佛就是很自然的当下,随意做着某件小事。颇有一些禅诗的味道,从整体意境上无造作之痕迹。

    纷花:我理解的是落英缤纷,如果我理解的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那这个纷在诗歌的音乐形式上不是最妥当。不妨多读几遍,会发现纷打破了昏与魂之间的呼应与韵律感,影响表达与听觉的流畅度。试改为“飞”,或可增加情景灵动之态。

    欲把绿醅温:未知此句是脱于“绿蚁新醅酒”?

    05 作者:濃妝淡墨

    五绝▪清明逢雨

    雨霁垂杨绿,云收草色青。

    浮尘涤洗去,浊世复清明。

    【雨霖赏评】

    1.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感。架构清晰,自然流畅。

    2. 尤喜后两句,读来很大气。“清明”在此既指节日,又呈现了雨后天地一片“清和明朗”之景象。一词双关,甚妙!

    3.个人觉得“垂杨”和“草色”可再斟酌,对仗处理得工整一些会更好。

    06 作者:Hale

    五绝▪清明

    鹏城千水碧,故里万山红。

    春水犹思远,吾心寄柳风。

    【开阳郡王赏评】:

    节日思想,旅泊曰归,有现实生活的味道是其优点。然而诗词相较于文章,妙处在于精炼隽永,短小的五绝尤甚,需要惜字如金多加揣摩,推敲修正减少赘语。上联“千水碧”对“万山红”,感觉就是挺经典的对仗格式,其实对仗也就是那么回事。说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走进去就是八股往里面套。但是建议除非确实需要,还是尽量少用“千X”对“万X”,因为这种对法是很程序化的东西,同质化严重缺乏意义。一般千水、万山这种对法,其实也是互文的意思在里面,鹏城未必山不红,故里自非水不碧,前后句相互为表里,表达出全部的意义。诗语寓情,当然不能是纯粹的辞藻描写,想表达的心理应当体现于字里行间。深圳的春水开始荡漾碧色,遥想家乡的山中应当百花盛开,有之。但是下联重字“水”出现,应当避免。看着应该是心逐春波远的意思,可以换一个表达方式,避免字词的无意义重复。但是还是写水,未必尽妙。吾心的吾字其实大可不必,完全可以沿着心逐水远的意思顺其而下,归心。吾放在这里,实际意义不大,似是赘语。清明作为一个流传这么久的节日,想写出新意已经很难。欲讽刺感慨,有“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在先,欲对比春色,有“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在前,抬笔已难、下笔更难。所以只能是照着样子连连格式,需要我们试着增添进去更多现代的生活气息,才有些新意。整体能表达出该有的意思,我觉得挺好的。

    07 作者:自牧

    五绝▪清明祭祖父(新韵)

    山陲尽墓田,祭扫万家烟。

    儿叹香燃快,风来祖父欢。

    注:给我爷爷上坟的时候,一阵风来,纸钱和香都烧得特别快,尤其是纸钱的那堆火,旺旺的,直往上蹿,但不往别处跑,不危险不吓人。我爸说:“看这火,这是你爷爷高兴了。”这句话记了好多年。每年上坟,风正好,火也正好,我爷爷都很高兴。

    【楚歌赏评】:

    前两句用景致点题,没写清明而尽写清明是为文章之最,这点非常好。

    后两句的感情写得很好,风烟祭祀让生者与逝者之间有了互动,有乡俗在内,给人的感觉很有情趣。但稍显直白。

    【孤灯润笔】:

    五绝▪清明祭祖父(新韵)

    山陲尽墓田,祭扫万家烟。

    风过香明灭,欢声似旧颜。

    08 作者:开阳郡王

    五律▪清明雨

    芳意竞春朝,忙飞燕筑巢。

    和风催叶茂,微雨弄花娇。

    百径多湿草,千坟满乱蒿。

    年年泉下泪,此日落重霄。

    【Hale赏评】

    这首诗感觉写得非常流畅自然,作者功底很深。起句芳意竞春朝,有一种开门见山的感觉啊,然后从写动物,再写植物,特别是颔联,和风催叶茂,微雨弄花娇,把整个春意写活了,一幅兴趣盎然的画面就出来了。最后两联又回过头来讲清明节,一想到清明节的雨,自然而然就是雨纷纷,欲断魂了。所以回头年年泉下泪,此日落重霄,既扣紧雨这个主题,又把欲断魂的意境表达出来了。稍微感觉有点意境不顺畅的地方就是百径和千坟,这个千坟有点多啊,想到的就是密密麻麻的坟。我想,改成野径和孤坟 是不是会好一些,但是觉得是否是太悲凉了,和整体氛围也不是很吻合。整个诗先开门见山,最后呼应主题,中间铺开,有始有终。我们平时写PPT也用这个套路,没想到也可以用在写诗上,学习了。

    09 作者:泠泠

    五绝▪清明有感

    又至清明梦,桃花处处开。

    堪怜芳满径,惆怅踏春来。

    【孤灯赏评】

    我不太理解什么叫“又至清明梦”,这个梦字作何解啊?如梦一样的清明节吗?

    既然说到“又”,那么就应该有描述前事,或者至少让人能了解为什么要说“又”。比如主席词有“今又重阳”句,他为什么说今又重阳是因为前面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意思能承接得上。比如李煜说“又是过重阳”,下面一定有呼应“愁恨年年长相似”。本诗似乎少了呼应。

    “桃花处处开”句,我觉得欠佳,跟后文完全应不上。处处开,意味着正是花期,正在绽放,下一句就“堪怜芳满径”,已经落花满地了。从处处开到芳满径,中间起码隔了10来天吧。既然时节已经是清明,“芳满径”才是符合事实的描述。

    后两句写到踏春见一地落花的惆怅之情,全用赋的手法,平铺直叙,略显平淡。

    全诗来说,结构欠佳,失于呼应,用词谴句似乎还需要更加斟酌,优点在于叙述流畅,能表达真情实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河执笔01期】清明(五绝或五律) 作品&诗友互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wr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