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下午,我在整理床铺,小屁孩儿看到后跟着进了卧室,跳上床开始又蹦又跳,拉扯被子捣乱。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要本能地大声呵斥他,“赶快下来, 床弄脏了!不要在上面蹦,危险!”如果真的这样说了,那要恭喜你,因为孩子铁定会更开心得捣乱。
为什么孩子越说越不听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就是为了要引起父母的关注,即使是父母对他的呵斥,在孩子眼里也是一种特别的关注。一旦你以这种方式去回应了孩子,便恰好加强了他行为背后的错误信念,他会觉得以这种方式能让父母看到我的存在。以后,当他再次想引起父母关注时,便又会采取这种错误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的不当行为屡教不止的原因所在。
那个当下,我意识到了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忍住了马上要脱口而出的话,停下来,看着他说:“妈妈在整理床铺,需要你的帮助,你可以帮我一起整理吗?”他停顿了几秒说:“妈妈,我帮你收拾枕头吧。”然后就开始把床上凌乱的枕头归位,还把一个靠枕放回到沙发上。基于孩子的合作,我也能迅速理好剩下的部分。收拾完毕,我由衷地对他说:“谢谢你的帮忙,让我能又快又好地整理完毕。”
阿德勒说,人的行为都是有其动机和目的的,但是孩子在找寻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过程中会产生几种错误目的,因此会出现很多不当行为,基于不同的错误目的我们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同样是在床上蹦的行为,如果孩子的错误目的不一样,采取上述同样的方法也许也不会奏效。因此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背后的信念具有较强的觉察和洞悉力。
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我们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方法,而应仔细去体会他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个目的来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让孩子慢慢弱化不当行为。如果我们看不到动机所在,只是针对孩子表面的行为作出本能反应,便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孩子的错误目的还在,即使不采取这种不良行为表现出来,也会采取另一种不良行为来继续达到目的。
当下一次你再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感到头痛时,不妨先忽视他的行为,冷静下来想想:孩子到底想要通过这种行为获得什么目的。当我们越了解孩子时,才越能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