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部
一、出走世界
1.上半部献给罗曼罗兰,本书写于一战结束,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是德国作家,德国与法国是一战作战的双方,但他们俩共同的敌人是战争,此处让我想到了另一本书《西线无战事》。因为两国的战争,两国的人民成为了“敌人”,或是因为某种社会标准而不能成为朋友,可是精神没有国家、种族、肤色之分,是可以超越一切的。
2.悉达多生活在一个婆罗门家庭,一直按照父母安排的轨道优越地生活着,然而他的内心并不开了,甚至有很多疑惑,想要寻求内心的安宁,他感觉到现在所学不能让他解脱,所以他决定离开,成为一名苦行僧,做一位沙门。此时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进入空境。经过几年的修习,他发现沙门的神通并不能帮他找到真正的内心安宁,他意识到学习知识恰恰成了他得道的阻碍。
3.他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佛陀,他凭借着他的庄严威仪,凭借着他的走姿,就征服了悉达多。“他(行走)在一种永远的宁静之中,一种永不褪色的光芒之中,在一种完全的宁静之中,散发着柔和的气息”。朋友劬嫔陀离开了他一直信赖及喜爱的悉达多追随了佛陀,而悉达多却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人能经由教义而获得解脱。所以他选择离开一切教义与导师,选择去体验、去碰撞,看看悉达多到底是谁。他不再逃避真实的自己。这里值得我思考的一点是: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有时候为了幸福而去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当成标准去对标生活中的人事物,明明是为了幸福,可为什么却精疲力尽,反而不那么幸福了呢?是不是恰恰在用脑的时候,真正的自己就被冷落在角落了呢?
4.悉达多决定要跟自己相处,了解真正的自己是谁。他决定不回到以前的家,而是走向了一条大河,走上了一条没有路的路,并且不再回头。
《悉达多》看似在讲2500多年前的印度,实际上讲的是一战后的精神求索。战争让人痛苦与彷徨,人生的意义为何?黑塞也像主人公悉达多一样在一条不复返的路上探索着他自己的真我。
二、重返世界
1.重新打量周围的世界,觉得一切都鲜活了起来。遇到了名妓伽摩罗,请她做自己的朋友和老师学习情爱的本领,为此,他需要赚钱交学费,便和伽摩沙密学习做生意。在这一系列的生活摩擦中,他体会到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儿童心智。他们每天得到一点东西就高兴,失去就愤怒难过,为了得到更多的东西不择手段,而这些他们为此费劲心力的东西却是转瞬即逝的。他目睹着人们为了金钱、些许欢乐、名誉(这些在他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受苦、发愁,格格不入。
2.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泡多时,习性也慢慢被勾了上来,悉达多也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儿童心智的人。惯性的力量之强大,强大到可以吞噬人心中微弱的光。当他意识到衰老和死亡在追赶他的时候,他幡然醒悟,他又一次选择了离开这个呆了二十年的地方。他听到了来自他内心的呼唤“ong”,沉睡的灵魂猛然惊醒,犹如大死一番。他认识到他走过了一个从成人到孩童的弯路,走了将近二十年,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好事,有必要亲自体验一番,感受财富、情欲的虚妄。
3.向河水学习,河水不论在何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当下。从遇到儿子再到儿子的离开,作为父亲的宠爱与儿子的叛逆让悉达多意识到自己无法帮助儿子,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帮助另一个人解脱,唯有他自己,这是一个人的道路,只有自己去走。他日复一日的渡人,他倾听着河水,他看到了他的父亲,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他的儿子,看到了伽摩罗,看到了劬嫔陀,还有其他形象,全部淹没在了一起,所有的声音也融汇成了一个唯一的字:ong——圆满。他归于统一之中了,他也成了河流的一部分,河流也是他了。
4.求道意味着拥有一个目标,而得到意味着自由、内心开放,没有目标。执着于寻找“道”也是一种执着,证悟则需要放下执着,回归一。每个瞬间都是完美的,无差别的,宁静的,在爱中的。而爱是最重要的事,即活在全然的爱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路要走,别人的经历无法取代自身的体验。所以不用执着于某种标准,某本书上的道理,相信一切自己所经历的都是自己该经历与体悟的,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都在提醒我们活在心上的重要性,让原本萎缩的生命能量得以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