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要到深圳发表讲话。
看一篇文章这里讲:
1984年,在特区建设受到很多质疑的情况下,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对特区的建设成就表示满意,并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给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视察时,小平同志说,这次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景象。深圳的建设速度是相当快的,蛇口更快。
小平同志还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特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收入可以高一点。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平均主义不行。
小平同志题词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再次就特区发表讲话:“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进行了他政治生命中最后一次,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南巡”。以他的最后余力,将处在僵局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推进了一大步,清除了左的思维对改革的干扰,确保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逆转。
我这几个月可能魔怔了,不论看到什么新闻都往家庭教育上面靠。看到改革开放的新闻也这样想。
当年,国家经济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国家制定,工人只要完成任务就能拿到自己的工资奖金。但是经济发展一直不能大踏步前进。
小平同志带领那一代国家领导开创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指定包括深圳在内的几个地方作为特区试点。
到了四十年后的今天,看得到深圳这座城市的硕果累累,从惠州分出来的小渔村,变成了世界一流城市,经济全球排前列,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多如牛毛。
为什么呢?一个没钱没人才的小渔村可以变成这样?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那四个字——“改革开放”。字很简单,但是涉及到思想,真正做起来很难,即使开局之后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给人们注入信任!
所以,小平同志84年、87年、92年三次为深圳喊话支持,习近平总书记12年、18年也同样大力支持深圳,今天值深圳建立特区四十周年纪念日之际,特意为一个城市过生日!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就是让人们对改革开放保持下去有一种信任。
我们的家庭教育不也是一样吗?
想要孩子自信、健康阳光、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又天天焦虑担忧、安排好孩子的一切。这种思想和行为是很矛盾的。
先相信后看见,相信就放权给孩子,信任孩子能做好一切。孩子认为自己值得信任,价值感就来了呀!他就会愿意做最好的自己了呀。为什么非要焦虑非要控制孩子?这样做除了让孩子失去价值感,有什么正面作用?
昨晚,妻子又纠结于孩子要十二点前睡觉了,结局是孩子反而睡的更晚了,等妻子从房间离开又去玩了游戏。手环也不愿意戴了。
妻子说,孩子逆反。我说不是,是你焦虑。
昨天看头条一个妈妈写的文章,虽然文章里面很多感恩,但是看到还是充满了忧伤。孩子想要吃好吃的,妈妈说自己要锻炼要休息,没有帮孩子做。看到孩子玩手机又去关心。孩子说:你帮我做好吃的就没精力,现在有精力来管我玩手机了。
其实,我现在想到了,这个妈妈内心能量太低了,自己都沉浸在忧伤中,自己的心理创伤都没有疗愈,哪里有正面能量带给孩子?她还需要人帮助。她文章里也说了,她的爸爸妈妈听到孩子不上学,就来关心就来唠叨,但是他就是不愿意听他们说。他的大姐反而是她最喜欢接触的,因为大姐是一个倾听者,会做好吃的。
唉,其实,孩子不也是一样吗?孩子需要的其实不是过度关心(孩子自己知道关灯玩手机不好),也不是冷漠不关心,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满足孩子的需求(美食的需求,倾听的需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刚刚其实应该去吃早餐的,太想写字了,忘记了。直到肚子咕噜咕噜响了两分钟,我才意识到自己没吃早餐。
我看有些人说简书日更很难坚持,其实只是没有碰到想说的话,没有写的欲望。我日更100多天了,感觉很容易。因为太想写下来了。跑步也是这样,有人说我是自律,哪里是什么自律,只是喜欢跑步而已。喜欢跑步,不是单纯因为跑步,而是跑步带给我一种成就感,自己在其他方面得不到成就感,但是随着跑步距离不断增长,看着坚持周数的数字增长,每次感觉心里都充满了阳光。所以,即使脚没彻底好,我依然不想丢掉跑步记录,即使忍着痛也要坚持(当然,为了健康,跑步频率降低了,跑步距离缩短了。)
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哪有那么多高大上的目标给我们实现?哪怕找到一个卑微的小目标,只要自己愿意去做,就可以。比如集邮、比如集石头、比如集火柴盒、集烟盒,这些行为,集邮还好理解,因为算一种理财,其他的我以前理解不了,现在理解了。这只是普通人最后的倔强,只是普通人卑微的一点“爱好”。但是,这就是他生活下去的的希望!
看到有些人去世了,后代打开他珍藏几十年的盒子时,里面只是几个小时候玩的石头木棍之类的事情。这些在别人眼里只是垃圾,但在他眼里这些是注入了情感的宝物。
看到有人下岗了退休了,买了房车到处旅游,有些人说他们有钱任性。但是我认真看了他们自己发布的视频,其实都是穷游,但是他们心态好,虽然是穷游,是他们喜欢做的事。以前没有下岗没有退休,还有工作的牵挂,现在没有了牵挂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
有些人更加激进,工作直接辞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到有个人说,他们夫妻是丁克,计划把自家房子卖掉买个房车去旅游,如果没兴趣了就把房车也卖掉。如果没钱了再考虑以后,很潇洒。
很多人不赞成这种活法,说没有考虑未来,但是未来在哪里?未来又会如何?谁能看得清?自己人生一世,又做了哪些自己不白活一世的事情?
自己都没有过好,就考虑让别人过好,管的有点多了。自己想好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吧!做好了自己,孩子也好过的很好。
头条看到一个妈妈写的文章,女儿保研成功,妈妈很开心。但是这个妈妈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放手了,甚至家庭事物都是孩子在操心,感觉她成了孩子的女儿似的。但是现在结局是妈妈过的舒心,孩子也各方面优秀。
父母管的越少,孩子越优秀!尹建莉说现在父母知道家庭教育重要了,但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关心过多,管的太多。
无效的关心只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失去价值感。自己觉得是关心孩子,但是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无能。
她举例说,如果你自己在路上摔倒了,你会希望很多人跑来关心你吗?你希望的只是尽快爬起来,装作若无其事吧?因为摔倒了是你尴尬的时刻,这时候的关心就是过度关心了。
我有很深的感想,前段时间我下雨跑步过路口摔了一跤,我立刻爬起来继续跑,看到旁边人不多,心安很多。再后面 我才发现自己的双腿膝盖都流血了,双手也磨破了。但是我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别人来关心。
其实很多事情很简单,就是有没有遵照内心去做,是不是符合自然规律,是不是符合人性。现在的很多制度和常识其实都是违反了人性和自然规律,也是违背内心的。
管理孩子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孩子不需要管理,他自己本身就有成长为他最好自己的欲望,我们满足他这个欲望就好了。但是他在要求这些的时候 我们出于制度和面子,打压了孩子,孩子成长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不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他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欲望。找工作时觉得,我怎么配拥有既轻松又高薪的工作。找女朋友时觉得,我怎么配拥有既漂亮又优秀的女朋友。因为从小被打压管制,他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了。父母还觉得是在帮助孩子……可悲!
最后,总结一下。世界上的事,道理都一样,就是尊重人性(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自己管理好自己,不要干扰别人成长。
202010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