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是成年人才懂得的学习意义”

“这是成年人才懂得的学习意义”

作者: 半成锦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06:25 被阅读316次

    1

    文章开始前,先说句题外话:近年来能感觉到身上有一种在我看来很神奇的改变,每一年思想上都会来一场全新的蜕化,其发生貌似没有依靠任何契机,只是按照一年一年的跨度来完成阶段性地跳跃,却始终连贯而平稳地发生着。

    上次说到去年的学习焦虑,而今年通过学习和练习,似乎成为了今年甫一开始就意识到得思想上的最大收获之一。摆正心态后,终于恢复到最初专注享受完整的对于专业的热爱和它所带来的成就感的状态。哪怕是琐碎繁杂的重复做工,也觉得莫名充实,一步一步向着最终理想的设计成品进发的过程让人幸福感爆棚,哪怕是在灵感枯竭的时候,于我而言也是甜蜜的痛苦。

    昨天和家里长辈视频聊天,聊到近况,就干脆说了说最近对于学习的理解。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填鸭式的应试学习,积极式的自主学习,其实各有利弊。相比来说,前者也许更适合早期的基础教育,后者更适合在思想具备一定成熟度后的专业教育。其实我很感激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无形中帮孩子打下了足够坚实的技术基础。前两天和本地朋友聊天,他们抱怨说国家在他们的小中学阶段,并没有过多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能力,比如说,电脑打字。其实他们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后,工作效率都会被自己错误的打字方法影响。反过来想想,在我小学的时候,每周都会有电脑课,课上由老师指导练习一些电脑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开始就是玩金山打字里的“青蛙过河”。

    虽说反例很多,可正例也有不少。我其实认为,结合国情的淘汰制度来看,被批判至今的“被动式学习”对于孩子前十八年学习领域的积极影响其实大于消极影响。而十八年之后,则是弊端加强,优势骤降——学生们在这种学习方式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并不利于在完成自己的十八年学习目标之后,所回归到得自我成长。

    2

    主要罪状其实不是对于孩子们创造力抹杀,而是使其对“学习”这一行为的欲望锐减。

    上学的时候,学生大多是为了“考高分”而读书,老师和家长一般采取奖惩制度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事实是学生时代结束后,这种制度的害处才真正暴露无遗——这种看似积极地“鼓励”,其实会让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让“阅读”这件事变成只有在本人具备一定的目的性才“不得不”去做的条件反射;这就导致如今愿意在闲暇时间,不是抱着ipad看剧拿着手机刷微博,而是拿起kindle或是实体书,并非为了装模作样的摆拍,而是静下心来逐字逐句读下去的人,少之又少。

    有时候我会想,这一代一代的学生们,优秀的真得太多太多。可每一代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在毕业之后,产生一种茫然无措的心理:我读了这么多年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

    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真得想不出答案,而是这些年来一直没有人给我们时间,去好想想这个问题。

    3

    老师家长给我们的答案是:为了考上好大学,为了找到好工作,为了遇到更优秀的结婚对象……

    而这些“理想化”的答案,一旦碰触到尖锐的现实,都会变得脆弱无比——其实我现在才开始意识到,如果归根结底来讲,“学习”,不应该是一件功利的事情。

    那些我们拼了命想要得到的好成绩,好工作,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选择前进的主要动力,当然,说是动力也没错,学习毕竟是伴随终生的事情,任何来自内心深处的渴望,例如对感兴趣领域的知识的渴求,对自己人生还能拥有多少种可能性的好奇,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量,最重要的是,它来自于你,发源于你。

    懂得“我为了什么而学习”与否后,学习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你会开始意识到,导师扔过来一个球,你的任务不是接住它,而是能够在接住它之后将它扔得更远,比如,你会开始了解哪些非强制性的“推荐阅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你会开始懂得那些导师随手扔过来的课外链接有多少可贵的含金量……

    4

    在国外读书这几年,其实很改变我对于学校、对于学生的刻板印象。上周刚开学,班上又多了几位年纪很大的新生。外国大学的班上是非常常见的景象:学生的年级从二十岁左右到四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都有,其中一些人已经拖家带口,早就不是为了那薄薄的一纸学历,一些人是单纯出于兴趣,想要了解学习和自己曾经人生工作全然不接壤的专业方向,一些人则是想要更深入地学习下去,哪怕已经有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却依旧愿意重新回到课堂上,以一个新生的身份,和能够当自己孙子孙女的同班同学分享讨论各类设计方案。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可以感受到每一个人从心底涌出来的,对于这个专业这个领域的不竭热爱。年龄不是问题,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站在平等的起跑线上,为了并没有终点的“自我成长”而努力着。于是,各种assignment和project不仅仅是各类繁重的作业任务,而是一个个可以尝试新概念和打磨技能的机会;拿不拿高分其实也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最重要的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真正学到了什么,是否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5

    如果说未成年人的学习状态,是以“纪律”为大, 排排坐于教室里,按时完成作业,单方接收来自课本和老师的知识灌输;那么成年人的学习状态,就是以整个世界为人生课堂,主动去汲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切营养。我读书,是因为“我想读”,我学习,是因为“我想学”,我所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因为“我想获得更充实、更美好的生活,并且我愿意为之付出辛勤的努力”。

    我一直在想成年后,我究竟该如何应对十八年的应试教育所带给我的影响。首当其中的一条就是,绝对不要允许它,剥夺我们往后人生中主动求知的能力和欲望,绝对不要失去那份“我想要变得更好”的向往和野心。

    说句鸡汤的话: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不努力奔跑,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其实配得上更好的。

    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被从小培养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只是现在来看,能做到这一点,越来越难了。

    去年回国的时候,多少听闻了一些现在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同我那个时候似乎也多少有些不同了。学校教师为了降低隐患和推卸责任,选择了更保守的教育方式,比如体育课只让大家坐成一个圈做游戏,写作文会直接让学生们抄几遍范文了事——虽说能理解,可说不担忧还是假的。国内的填鸭式教育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变,可是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00后,10们,是否还能幸运地在经历过十八年义务教育后,摸索出能够应用于未来自我成长的学习系统?

    当没有了分数的束缚,没有了大人的看管,在经历重重考试和题海战术的考验后,是否还依旧有足够独立的思辨能力,依旧抱有持续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我一直觉得,它是比“能否考上好大学”更需要多加重视的问题。

    6

    如今这样的现象依旧普遍:老师家长,似乎都有一种潜意识,会通过一次或几次考试,就将孩子们的智商、优劣、甚至是未来人生的可能性,轻而易举地下了定论——这次数学没及格,便是“没有理科头脑”,这次作文写跑题,就是“没有文学细胞”,再或者,没写作业或是扰乱课堂纪律,就是“懒惰、不认真、调皮”……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可是每个孩子的“品格”“特长”却往往通过“成绩”作为标准来评判,只是因为这是为了对他们进行管理最简单的分类方式。

    而就在这种宽泛的标签化背后,是对于孩子个性的抹杀和自我的否定。

    正如传统教育制度下,个人好恶和特质会被作为最不重要的部分毅然决然地舍弃,被保留的只是成人世界里的“利害”的区别,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遭受着过度的干预,不断丧失自主的选择权;在固定的教育框架下,他们如盲眼的人被引导向前,可一旦走出框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被训练出独行的能力,会抵触前路,甚至会觉得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那么徘徊不前也没有什么不好。

    想起在《圆桌派》第三季里窦文涛说了这么一句话,“孩子们都累了。”点睛之笔。

    那些激情、热忱、好奇、憧憬,统统都死在了那些亦步亦趋的过去,留下的只剩下漫无边际的茫然和一片黑夜——这无疑是一种疲惫到极点的物极必反。走前面的路已经花了太多太多的力气,突然之间,就再没有了想要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怪谁呢。明明一直都那么努力啊。如今想来,其实这就是每个人的现况:要先被这个社会的规则毁掉,然后依靠自我挣扎,抓住每一根蜘蛛丝去自我拯救。自己爬起来,自己站起来,走完剩下的路。

    因为没有人会对你负责,因为每个人都自身难保。

    而换一个角度想想,也许成年人的责任就在于此:既然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能够自我治疗和纾解,那么接下来自己的人生,热情洋溢也好,行尸走肉也好,前十八年都不背锅啊。

    与你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是成年人才懂得的学习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gv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