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边喝茶边陪老父亲聊天。当说起孩子的教育,他有点严厉地说:“我感觉你对孩子有点溺爱,一味地给予,会把孩子惯坏的”。我乍一听还有点不接受,但是马上又告诉自己先接下父亲的话,再慢慢思考。老人们不会轻易下结论,一般都是深思熟虑过的。
在上班路上、在班上,我一直在思考父亲的这番话。吾日三省吾身后,完全赞同父亲的建议。根据父亲的建议,我做得不好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做家长的要有原则,孩子一旦越位,要及时制止,即便孩子百般不情愿,甚至大哭大闹一场。我原来的误区是尽量让孩子自育自化,高兴开心就好,尽量给予宽松的成长环境。比如,两个孩子早上穿衣,我和我爱人都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搭配,那不可避免要浪费一些时间,造成后续时间紧张。我父亲认为家长拿什么就穿什么,省下来时间用在洗漱吃饭交通上。
其次,家长不要过渡给予。反思后,我感觉这点确实做得不好。总想尽量让孩子吃得有营养、穿得很时尚、用得有质量。这样,会造成孩子不珍惜、不感恩,甚至会因为打不到他的要求而产生情绪。就像成龙大哥说的,孩子打开水龙头就是热水,他认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而不知道背后别人的努力,变得不懂得感恩。所以,家长要注意延迟满足,或者有些要求可以不满足。就像我父亲说的,孩子挑剔菜不好吃时,不要给他马上再炒一盘,这顿不吃,下顿同样的菜自然就吃了,这样,慢慢地就不挑食了。
最后,我认为也是最重要,就是要保持正确的父子、父女关系。说实话,我看了很多关于亲子关系的书籍,但是还是没有做得恰如其当。作为孩子的父母,爱和呵护她们是天经地义的,同样,也要让孩子学会爱和尊敬父母。不能对父母指手画脚,甚至做一些不尊重长辈的动作。我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母。在这一点上,我爱人比我做得好。她业余时间瑜伽、跳舞,然后再陪孩子,先学会爱自己,再爱孩子,既有距离又亲密无间。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父亲的一番话让我领悟到:失去原则就培养不出来是非分明的孩子;物质包围催生不出来心里富足的孩子;过渡陪伴也产生不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母,孩子首先是家庭成员,然后才是孩子。爱、呵护、体贴、感恩是相互的,只是大人和小孩的方式不一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86189/46d4d51525f237b8.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