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orita的钦点下,我开始认真地、持续地看韩剧了。第一部是《匹诺曹》。
很抱歉,看了第一个五分钟我就败阵下来了。
受不了男主装模作样的傻比样子,以及一看就是口是心非玛丽苏的长黑发女主(后来发现这女主没办法口是心非,说谎会打嗝,这次预判失误了哈)。
幸好我鼓起勇气打开第二次。嘻嘻。
我就是个没什么毅力但是会在自责或压力下会一次又一次重头再来的人嘛。
片子是在第一集就开始抛出多年来纠缠了无数新闻人的关于新闻伦理的宏大命题:究竟是坚守新闻伦理、用客观的立场报道新闻,还是把观众处于好奇和八卦的心态而最想要看的冲突(记者的采访手法甚至会促进冲突的爆发)、尽可能放大地呈现出来?前者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准则,后者是强大的利益驱动——高收视率意味着高广告收益。
从新闻系毕业后我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记者。但是5个月的实习生经历告诉我,没有多少人能够一直保持以前者的姿态工作。但是大部分新闻人也不会刻意作恶。
在这部剧里,更可怕的是,掌握话语权的记者歪曲了事实,由于没有人在公开场合去指责并引起大众的讨伐(哪怕是行内的人都心知肚明),那个记者非但不会受到惩罚,甚至可能受到观众(对TA片面的认识引起)拥护,而升职加薪,获得更加高等级的话语权。
心寒。
好吧跑题了,我也不是要来讨论新闻伦理的话题。
只是好想问一句:如果没有爱情成分,剧情是不是能够走得快一些?!!
20集的韩剧是不是可以缩成10集?
我只想看新闻伦理的线,可以标注一下纯爱情的部分、方便我快进吗?
我不否认,男主爱上的恰好是间接导致他家破人亡的女记者的女儿,是一定可以令剧情的冲突性提升很多个等级,而且在编剧的角度上,这是最简单的手法。
哎,难道大家都这么喜欢看别人的爱情吗。
这几年来我基本上都在看日剧,大部分都是有强烈的行业背景或者特别的话题,如《Legal High》的法律与正义,《半泽直树》的银行,《最完美离婚》对婚姻的讨论,《昼颜》对女性出轨心理的探索,《家族的形式》中喜欢一个人生活的30+年轻人,遇上强行搬入的家人是怎样相处下去的。还有一些别的。
我是一个很惧怕爱情戏份的人。我当然也希望相爱的人能走到一起,但他们成了、我多少会有些失落。
有时候,这部电影或电视剧结束的时候,男女主经历了很多很多终于走到一起。哇哇哇好开心啊,大家一起来撒花撒花。
但成为情侣或夫妻就万事大吉了吗?只不过是另一个起点,更多问题即将喷涌而出,好伐?此时就祝贺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从“及时行乐”的角度看,确实是应该为他们高兴的。(或许我就是想得太多了呵
《昼颜》里面,紗和与北野老师终究没有在一起。一看完觉得好伤心,居然是悲剧收尾,很想有第二季能让他们继续相爱。过了一阵子,反而庆幸他们连最后一次偶遇的机会都错过了。
有些爱情,就只是适合在那个时候、那种情形。能够偷偷摸摸维持的地下婚外恋,并不代表会适合日也相对、天长地久。不稳定性带来的刺激性,增加了对这段感情的期许和投入,以及更快的心跳,使不那么特别的对象变得分外迷人。
他们及时行乐了,最后从不稳定状态恢复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我觉得这才是更合理的结束方式。
话说回来,我对爱情戏份的抗拒也可能是因为,无论是听歌还是看剧,我太容易代入剧情了。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相似,我都能强行扯上关系。
马頔曾经说过,“我写过一首歌,叫《南山南》,常有人听完后说它太悲伤,接着问起,这首歌里是不是有一个故事。我说,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它就已经和我无关了,你掉的眼泪,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
去年九月底看的《交响情人梦》,是一开始被我嫌弃、最后连同正剧和番外篇以及粉丝剪辑版都完完整整看完的剧。讲得大概是一个傻白甜女天才,为了追一个高富帅(比女主更天才)而一直努力蜕变的音乐类爱情剧。
看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搭地铁回家都心绪不宁:连一个女天才要追一个男天才都这么困难,死皮赖脸就不说了,还有实现人生的超级加速蜕变,我等普通人(哪有别人啊?其实就是我嘛)咋办啊。
在现实中,那些学电视剧的主角们嚷嚷“不将就”的人,都像钟汉良这么帅气多金吻技高强吗?都像唐嫣那样“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吗?你也咬定青山不将就,很可能只会“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耶对不对。
如果每个人都不将就的话,恐怕大部分人这辈子都不用结婚了。你不将就、就不会放开怀抱去接触下一个人,就不会真心投入。下一个人就没有机会成为你“不将就”级别的人。对不对?
哎呀,一个不小心又跑偏了。
看别人的爱情,对我来说,会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那个被宠爱的人。可是人艰不拆啊。我刚好就是那个比较敏感的、在幻想与现实的对接上回路走得比较快的人。
有时候真羡慕那些看一部韩剧就换一个“老公”的女人。深情如你,多情如你,亦薄情如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