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
耿向顺:阿里巴巴女合伙人“养育未来”类公益项目有真的有意义吗?

耿向顺:阿里巴巴女合伙人“养育未来”类公益项目有真的有意义吗?

作者: 耿向顺1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2:51 被阅读12次

    这是账号“耿向顺”开通以来的第80篇原创文章,关于我对乡村儿童教育公益项目的一些看法。

    1

    问题

    今天,是母亲节,我们来谈一个和母亲有关的公益项目。

    我在知乎上受到一个问题邀请:如何看待阿里女合伙人给村里0-3岁幼儿做早教,用这些钱去资助中学孩子读书不是更好?这样的项目真的对改善当地教育和贫困现状有用吗?用这些钱去多建设一些学校、资助家庭贫困的大孩子读书,不是更好更直接吗?

    我对提问者会问出这个问题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就连一直在做乡村地区教育公益的我,虽不会提出把钱直接捐给贫困生这样的方案,但也曾这么想过:

    我曾认为高考考上一所好大学,是当下帮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机会。

    我也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因高考改变了命运,也做了几年的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类公益项目,长期在一线贫困乡村开展一些工作和调研,深知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能在学龄阶段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优质课程、硬件、优秀教师等),考上一所好大学,可能才是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切合实际路径。

    而在我的印象里,早教似乎是一种奢侈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是有钱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并不适用于贫困地区的家庭,而且就现在早教应用情况来说,似乎对贫困家庭脱离贫困、帮助孩子考上大学,并不能产生什么效果,或者说效果不明显。

    从扶贫、脱贫这个角度来讲,学前阶段的养育类公益项目,需要做很多工作、投入了那么多资金,看起来似乎都是白费功夫,因为并不能帮助直接帮助学生提升成绩,对升学、考大学并无帮助,进而难以达到使用教育手段帮助贫困家庭脱贫、改变寒门孩子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的,投入产出比低,有些浪费钱和社会资源。

    2

    了解

    收到这个问题邀请后,我去对阿里巴巴13位女合伙人发起的“养育未来“项目也进行了一些了解:

    这个项目,由阿里巴巴13位女合伙人联合发起,目前落地宁陕,运作模式是把城里的“早教中心”免费搬到村里,教0-3岁孩子的妈怎么带娃,宁陕全县三岁以下娃的妈妈,都要完成三年的”妈妈教育”,每周起码要去一次学校免费学带娃,妈妈们将学习如何正面引导孩子、如何陪伴孩子成长等课程内容,娃满三岁才能“毕业”。

    经过一番查阅资料,看了相关媒体报道,载结合自己曾经看到过的一些实际案例之后,我发现我一部分观点错了。

    3

    见闻

    每当在网上搜索”乡村留守儿童“,总会出现一些可怜巴巴、惨兮兮的照片,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当下的乡村儿童的环境,已经比十年前的乡村儿童所处的环境好了很多很多。

    我曾在某贫困县走访了解教育情况的时候,去了很多所中学,这些中学硬件设施完善,教学资源丰富,用着某些名牌中学对接支援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料,师资力量也不弱,配备全县最好的老师到中学,贫困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助学金,家长也很重视,不惜花钱自己请补课老师来帮助自己的孩子提升成绩。政府、家长、老师在中学生身上,几乎用尽全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资。

    这让人颇感欣慰,至少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可当我深入了解之后,发现的一些现象,却和学校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一半左右躺在教室后面睡觉,下课就聚在躲在厕所吸烟,周末扎堆打游戏,学习态度极差。

    据本地的校领导说,本地中学生,只有不到一半将来会继续读高中,其他的都选择出门打工或因考不上高中而进入各类中职院校学习,混个学历,几年后成年了,就在工地搬砖、餐馆端盘子、返回家种地甚至沦为街头小混混、杀人犯罪的人都不在少数。

    如此好的教育资源和如此大力的投入,并没有阻断这占比很大的一部分人的贫困代际传递,也并没有让这些孩子们学好。

    4

    假设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坐拥比十多年前我读书时代更加优质的资源、更优秀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这些乡村孩子们却依然不思学习。

    通过和这群孩子闲聊和老师反映,发现有一个很大一部分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从很小开始,父母就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祖父母身边,成长的环境是隔代管教。父母很少在身边,父母甚至都很少关心孩子每天生活的状态和小时,通电话通常是问是否吃饭、是否健康、考试成绩,连”孩子妈妈爱你“这样的爱意都很少直接表达,缺乏情感链接,更不能言传身教。

    所谓教育,教很重要,育也很重要,教知识主要能靠学校老师,育却主要得靠家长。

    我先做出一个假设:在家庭经济条件、学生先天智商、家长文化水平与阅历、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等外在条件都几乎相似的情况下,能决定一个孩子成长速度和高度的,是他在幼年时代的智力开发程度、养成的性格特质和行为习惯。

    这个假设也对应了一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长“,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无道理。

    在发展心理学理论中,孩子6岁以前的幼儿期是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间段,而幼年时候的安全感多少的程度,会影响这个孩子将来的性格特征。如果幼年极度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段时间,如果父母能多花时间去与孩子交流、讲故事、肢体接触,正面引导孩子去学习、探索,给孩子一个安全、温暖、有趣的成长环境,将会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有益于智力开发,对孩子日后融入社会、与他人相处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增多了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对孩子的一生有极大的影响。

    当然,孩子在小学阶段,也是性格、行为习惯、智力成长的黄金时期,成长陪伴和正向引导也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所定义的成功人生,并不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家财万贯,而是指的这个人可以不成材,但是不能不成人。所谓成人,就是变成一个有益于社会稳定和谐的人,而不是变成一个秉性顽劣、为非作歹、违法犯罪的暴徒。

    数量众多的农村孩子考不上大学,可能还能有其他的出路,只不过考大学可能是一个摆脱原生家庭贫困命运的最佳途径,但考不上大学并不会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是要是有千千万万的农村青少年不学好,就将变得十分可怕。

    要想让学生考上大学,可以多办一些衡水中学这样的高考集中营;但中国农村的留守孩子实在太多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大学的。

    要想培养出”人“来,就得从每一个家庭、从,每一对父母入手。

    有人说,孩子太小了,教了也白教,有些浪费精力和金钱,事实上,孩子性格养成、习惯养成就是在童年时期,在初中、高中之后,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个体独立意识日渐增强,行为习惯也逐渐固化,再想做有效的引导和纠正,已经来不及了,要想改变他们,就需要花更大的投入。

    这么看来,如果要影响孩子的一生,需要从孩子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就开始着手,因为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越早开始关注,投入产出比就越高。

    而什么是影响孩子早期成长的最佳途径?当然是父母正向的引导和陪伴。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情况是,我们这一代(90后)的一代留守儿童长大,已经开始为人父母,又生下留守二代孩子们,按照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孩子一哭一闹,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干脆给一个智能手机给孩子玩来哄他们,自己也抱着手机玩。因为工作忙和嫌麻烦,就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交给手机电脑,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引导就更少了,即使没有离开孩子,但这些孩子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伪留守“状态。

    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更甚于对父母的依赖感情,手机成了他们学习和模仿的”父母“,很小的孩子就开始模仿抖音快手里的小视频,学别人扭动身体,学别人做黑社会。

    父母尚且意识不到早期陪伴的重要性,何谈正确引导?

    当务之急,可能是去培训年轻父母,成为更能正确引导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

    5

    结论

    如果单纯从追求短期内扶贫脱贫效率来讲,对学前儿童和小学阶段(0-12岁)投入资源的项目,相对于对初高中阶段投入资源的项目来说,是非常低效、投入产出比很低的;但从追求长期效益、乡村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其实这样的学前阶段早教、小教公益项目是非常有意义、是非常值得投入和推广的。  

    对这个”养育未来“项目来讲,我并不清楚具体情况,所以并不是说它本身一定是个好项目,只能说这样的尝试,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还有,我觉得培训的对象不应该只有妈妈,还有爸爸,不仅应该有”妈妈义务制学校“,还应该有”爸爸义务制教育“,生娃、养娃、育娃,从来不只是母亲的责任。

    类似”养育未来“这样聚焦在乡村孩子早期养育、亲社会能力教育、阅读、艺术等领域但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改变命运作用的公益项目,可能才是真的可以帮助农村孩子真正成长发展的项目。

    一切任重道远,需要同志们不懈努力。

    编辑&作者:

    耿向顺

    青年公益人,教育公益自媒体,兴趣领域为公益组织品牌传播(新媒体及社群运营方向),乡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自2013入坑公益一直至今,累计撰写各类稿件稿近百万字,运营多个平台自媒体和社群,全网粉丝100万+,阅读6亿+人次。

    社交媒体账号:@耿向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耿向顺:阿里巴巴女合伙人“养育未来”类公益项目有真的有意义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ks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