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到了粥左罗老师的【提高写作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是:输入、思考、输出。】
今天来聊聊如何训练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要如何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书里面提到了三个方法。
1.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
为什么说要习惯性的追问事物的本质?
因为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信息。要学会追问这信息背后存在的信息。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要做一个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也是需要有对信息进行剖析的能力。
虽然这样做会很累。
看一篇文章,对文中的一些模糊的定义,不能放过就不管,要去了解这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如果在这本书中,每一节每一段,都有自己不熟悉的词汇,要深入思考,深入了解就会很疲惫。
粥左罗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三个问句,对应三个关键词汇:共鸣感、鸡汤、消费降级。
我自己却没有办法给出它的定义,只是模模糊糊的觉得,应该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想去查,因为会打断我的思路;我不想去查,因为我觉得我知道意思就好;我不想去查,因为我懒;我不想去查,因为我不会深入思考……
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是一样的想法,过往我阅读的时候,总是觉得看过去,有个印象就好,也不需要复述,也不需要理解。
但如今,想明白了。如果自己想要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写出入木三分的表达,就要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
正因为这条路很难,才会筛选掉一部分不愿意行动的人。很现实的一个情况,如果这条路,大家都在走,那我们就没有出头之日。
当我们前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一个词汇的背后含义,我们才是真正的读懂这本书,也因为如此,积累了每一个陌生的词汇,如同雪地堆雪球,最终雪球会越来越大,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此时,我们再将脑海中思考的内容,书写出来,将会是和以往不同的模样。
2.习惯性建立知识的链接
【当你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你要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被哪些知识解释,又可以去解释哪些知识;这个知识点又和哪些知识点相似。】
制作自己的知识框架,链接相同或相似的知识。
对一个知识,要学会举一反三。多问问自己,这个知识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正向的或者反向的,是否可以用在其他的方面,是否还有类似的知识,这知识的背后,是否还有知识。
在我们阅读量不多,笔记积累很少的时候,很难一次性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可能连框架都没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大量的输入,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般的积累各种知识。
在积累各种笔记和知识的时候,要学会打标签,填框架。
我自己目前,对这方面也是有着很深的疑惑,在做笔记,但却感觉没有找到方法。
我在阅读的时候,会用flomo 记录我当时看到的好句子,然后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打上书名的标签,如果能够概括这段话内容时,我也会打上关键词标签。
在看完《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后,我就这样尝试去记录。但我始终不得要领。
或许也跟我自己用这个软件不太熟悉导致吧。
这次阅读《学会写作》时,我用回了幕布,我在一个文档里,将引起我感悟的句子,按照文章的结构,收录进来,然后用不同的颜色,打上我自己的感悟。
这样,在我进行回顾的时候,这本书给我的感悟是完整的。当我需要检索对应的主题和内容时,直接搜索相关词汇就可以了。就没有再做标签。
标签对我而言,还是过于困难,因为我无法快速的总结。
在摘录原文和书写我感悟的时候,我就会有意识的去联系我曾经看过的书籍,有印象的想法,然后一起写下来,进行再次的回顾,这样也可以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吧!
知识框架不好建立,但要下意识的在每次阅读中,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多链接,多思考。
3.习惯性应用所学的知识
你所想的和你所做的,并非完全对等。
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并非完全属于你。只有当真正落地的时候,才能看到实际的效果。用实际的效果,来验证自己是否真的学会了这个知识。
最好的方式,就是书写出来,就是表达出来,如果能够正确的按照脑海中写下来,有逻辑,有内容,并且实际的行动起来。
那就恭喜你,基本上领会了这个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