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石头城
11月29日从米脂经绥德赶到吴堡县,这也是个黄河边上的一个小县城,市容整洁,街道繁华。沿黄河边上修了个文化公园,玲珑别致,小而不凡。
为了看看“沿黄景观大道”的风光,包了一辆小车,司机姓张,五十来岁,开车兼导游。听了老张的建议,先去了吴堡石头城(也称吴堡古城)。
冬日里的石城冷落孤寂,一派箫瑟。 这不起眼的小石头城居然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石门、石墙、石窑、石碾、石桌石凳 ... ...一切都是石头做的。 石墙、石门、石窑再配上院子里的枣树,就构成了冬日里陕北最常见的一道风景线。石头城建在黄河西岸高耸的峭壁上,气车盘旋而上,虽是新修的路,但仍然險峻异常。
建在峭壁上的石城视野极好,黄河及对岸的山西俱在脚下。去了才知道,这小小的石头城不简单,居然还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刻于道光丁未年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吴堡县志,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版本。这是台湾出的影印版《吴堡县志》 台湾的影印版是民国五十九年即一九七零年出版,那时候,大陆在干什么?
这石头城不大,但历史悠远,底韵深厚。一九九零年出版的新版《吴堡县志》上把这古城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原为堡寨,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金正大三(1227)年定为吴堡县治。”。民国二十五(1936年)年后县府迁出;原因很多,交通不便,缺水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寇占据了河东,曾多次炮击这古县城。
吴堡县志中的县城图 手绘的县城图,周详而形象,几百年前的老县城跃然纸上。这石城虽小,然而石墙环绕,四门端立,五脏俱全;城隍庙、文庙、书院、府衙、居然还有个三间房大的“捕署”兼“獄房”。该有的全都有,真的是小而全小而精。
这小县府太小了,游客只需个把钟头就能逛遍。道光版吴堡县志上载“建城周一里七拾步,高二丈五尺,深八尺。”。一九九零版吴堡县志载;历朝历代多次维修,“清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募工对石城进行了较大修复,并题四门匾字:南外门外曰`石城`,内门曰`重巽`,东西北门分别为`闻涛`、`明溪`、`望泽`”。听听,这名字起的多有文化。
而南门最牛,居然还分内外门,就像西安古城墙的永宁门一样,还有个“甕城”,只不过这“甕城”太小了,比普通的四合院还小。
这吴堡古城太小了,因为吴堡县就很小;道光版《吴堡县志》载,“共男女大小贰万陆仟九佰叄拾五名口”。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也才有63274口人。不光小,而且穷。《吴堡县志》上载“物产 五穀无稻果之属,枣为多,居民以此为业。”,又云“鲜服賈而多务农”。恰恰就因这又小又穷又偏的地方才得以免受现代文明的侵袭,使得这近千年的古城得以保存。
道光版的县志上出现最多词汇是“邑枕黄河”,这四个字,精准的刻画出了吴堡古城的特色。这也是吴堡八景之一;有诗云
吴山城下水汤汤,万里昆仑接茫茫。派出天潢原有本,流通地脉实难量。一春浪暖鱼龙化,千仞山高雉堞藏。往日萑苻消灭尽,安澜从此颂禹王。
游了这古石城,感觉这小小的四围之城实际上就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城邑的缩小版,或是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放大版。尽管到处塌瘫残败,但这里就是根之所在,脉之所系。
眼下,新一轮的修复正在进行,愿吴堡石头城和他所乘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的香火能永世不绝,光耀环宇。
一叶随风
2018.1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