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二十平米的地下车库,两张千疮百孔的小桌,还有那不到三十厘米的小矮凳就组成了一家小店。这家砂锅粉老店,不问问磷肥厂(现阳光新城)附近的老人,你是找不到的。绕过小区的老巷子,已经泛黄的墙面往外延伸出一米的距离,刚好够摆下两张小木桌。因此只能在车库的屋檐下吃粉,就连招牌也都看不见,如果不仔细观察,你根本不知道这里有一家粉店。“我从它一块钱一碗吃到现在六块钱,虽然现在不在这边住了,但还是隔三差五要去吃一次。”每天都有许多的年轻人开车骑摩托特意过来吃粉。看着这么简陋的一个小摊子,但却是所有磷肥厂人的回忆!坐在靠近巷口的桌子上嘬砂锅粉,看着小区里来往的人和车,这是小时候最惬意的早餐时光。
每次到店里,都会看到亲切的阿姨在热情的招呼着每一位食客,“煮哪种粉?加煎蛋吗?”。而腼腆的大叔总是默默的在一旁煮粉,上菜,洗碗。“我以前在外面摆摊子,叔叔是这个磷肥厂的员工。但后来磷肥厂倒闭,叔叔就下岗了,我们干脆在自家房子的车库里开了这家砂锅粉店。”说起曾经的往事,五十多岁的余阿姨滔滔不绝。这店虽小,食材都是阿姨亲自挑选,品质超让人放心,在经过砂锅的慢火炖煮,汤汁被充分吸收,吃上一口瞬间把你变成“真爱粉”。每一个砂锅都是单独在火上煮,小锅慢炖,也怪不得每一份砂锅都香气四溢,早上八九点钟的时候,一个人也可以吃的津津有味。
相比于外面的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老磷肥厂社区里的砂锅粉显得那么普通。二十年来店里的菜品衬得上纯粹二字,只卖砂锅粉,粉有米粉、扎粉和红薯粉,可以选择是否加煎蛋,也不分大小碗。单看卖相,这碗清水大火加上简单的配料煮出来的砂锅粉和网红粉店红油鲜艳的米粉相比,真的不足挂齿。但真正尝过才懂个中滋味。煎熟的青菜,透着清香。再轻快地撒上木耳、猪肝,肉丝,不多不少。阿姨家自制的大蒜子辣椒带来的辣意先声夺人,配上甜甜的萝卜干,去拥抱黄褐色的红薯粉,爽利,细嫩,绵长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简单的食材,碰撞出难得的美味,历久弥新,这其实就是熟悉的家常味道啊。一碗粉下肚,额头上冒着汗珠,心里是满满的踏实感。余阿姨的店里从来都是只做早上的生意,也不设招牌,清清爽爽的味道二十年来从来也没有变过。
“现在外面各式各样的餐饮店多了,我们的生意也渐渐冷清了。”说起小店的经营现状,余阿姨有些无奈。“但是年龄大咯,也不好怎么折腾。”余阿姨不是不知道招牌和创新对门店的重要性,但她不愿随流。从只做两品到用酸辣椒入味,从拒绝招牌到自己研究砂锅粉的做法,店里店外处处透露着夫妻俩精心选择的痕迹。“其实开店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不过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搞定。”在余阿姨看来,坚持是真正的勋章,而她从未选择放弃。就在这样一天又一天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从青丝到白发,二十年的时光倏然而过。
有一个问题,所有人的回答都一样:“最好吃的早餐店在哪?”“我家楼下。”磷肥厂小区门口的砂锅粉,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可洋溢的全是人情味。社区的小路上人来人往,大家也丝毫不在意,都被嘴里的这份砂锅粉深深迷住了。二十年的口口相传,每天四个小时,也许这就是老味道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