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读书课》受到学生的好评,赢得学生的喜爱,在学生中风靡一时。近闻,耗费10年心血主编此书的严凌君老师因此被广东省教材编写委员会邀请加入,成为建国以来首位接到教材编写邀请的中学老师。
初闻这则消息,甚为严老师感到欣慰和庆幸。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博览群书,编选了一部被誉为“压岁书”的人文读本。得到了专家的如潮好评,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然再仔细去看去想,面对这条消息,蓦然涌起的应是一种深深的悲哀。
一直以来,编教材的人是谁?是专家,是权威,是学者,是作家,是教授。反正都是高高在上的学有所成的人物,绝对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他们是教材的主宰,他们是无上的权威。然而,所编的教材又如何呢?诚然,有些教材确实是无可指摘的,但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一些不满,很多批评。《钱江晚报》就曾经刊载几个杭州教师对省编语文教材的颠覆,如初中第六册一册书中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的只有寥寥数篇,许多都是不忍卒读的过时之文,令老师更令学生头疼不已。短短几年时间,省编教材就走到了尽头,这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是拍手称快的,不知当初的编者们作何感想。另据报载,传统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其原因是绝大多数学生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且违反交通规则。编教材的专家先有调查,后有讨论,终于尊重学生的意见,刷下了这篇感动几代人的佳作。试想,若按今天的行为规则来要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恐怕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禁不起推敲,许多佳作都得驱逐出语文教材,那么语文教材中会剩下些什么呢?如此尊重民意,无怪许多语文教材成了自助餐!《青年时报》上措辞严厉地说:“《背影》的落选,是个危险的开端。”我认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严凌君老师编写并出版自己的“青春读书系列”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允许语文教材“里面有虚伪,有欺骗,有大量的泥沙”。看来专家编的教材有问题而且有大量的问题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这实在是大家不愿见到却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自下而上“新语文”一些介绍严凌君的文章中对他编读本的行为用了“执拗”这样的词,他称自己像是堂吉诃德,有一股傻劲,有一股拼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总是无奈地接受所用的教材,尽管心有不满,心留遗憾,却总是停滞自己想改变的脚步,或只是偶然尝试,总没有形成严凌君这样的气候。因为在大家的潜意识里,编教材的事与我等无关啊。正是严凌君的执拗,他努力抗衡。促成了严凌君的成功。看到严凌君的成功,许多老师肯定心生遗憾,“类似这样的想法我早就有了,为何自己不早点去做,为何自己不能坚持下来呢?”有关泥沙的看法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啊!多年来,被同一种痛苦折磨着的语文教师绝对不在少数。渴望改变,渴望能有一套符合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达到现代语文发展高度和水平的教材的教师也不在少数,如果编教材的专家能给这样会思考的一线教师机会,教材会多一份欣幸,语文会多一份欣幸,广大的学生也会多一份欣幸的。
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亲自为《青春读书课》作序,作家莫言说:“假如35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教授和作家无疑给了严凌君的这本书以高度的评价,严凌君敞着门的课堂收获的是累累的果实,让每一个中学老师钦佩和艳羡。严凌君对身边的语文老师说,不能光是等待,最重要的从手底下做起来。我们似乎习惯了从上到下的变化,其实多少变化可以由我们亲手来完成。尤其是在“新语文”似乎已经隐约可见的时候。让我们自下而上“新语文”。他对学生也这样说。这些话语对我们一线的教师肯定会有深深的触动和启发。学生尚且是教材的创建者,中学老师更应是生力军,他们义不容辞,也希望他们也如春风拂绿大地,那样语文的春天才会到来。现在我们欣喜的是,许多学校纷纷开始拓宽教材领域,抓住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开掘教材资源,清除课程资源缺乏这一新课程实施遇到的最大的障碍,编写校本教材,让学生尽赏万紫千红。
“文学的真义在民间,在生活,在人本身。”严凌君选了这句话,放在他的读本扉页。民间,一线教师无疑是最民间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活动,他们中的许多人更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明白学生“能读什么”,“想读什么”,也在深深思考学生“应该读什么”,因此,要想教材赢得社会各界一片掌声,专家的智慧固然重要,民间的一线教师的意见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钱理群先生在丛书序言中向所有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致敬,“只有他们,才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力,如果不能保证中学语文老师自由言说的权利,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落实到他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的教育改革,就将如有些老师所担心的那样,仅仅成为一阵喧嚣。”
先生在“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的序言中写道:“我知道这数百万字的分量。”是的,这是一个中学教师的一颗丹心,是一腔赤忱,是所有中学教师的理想。让语文少一点尴尬,多一份坦然甚至自豪,我们需要共同的努力,不遗余力,博采众长,我们才有希望。
在学生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让文学悄悄滋润他们的心灵,让人文的阅读和思考为孩子带来一个灿烂的精神世界,这正是所有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注民族的未来的教育者的共同愿望。携起手来,教材的明天会更精彩。语文老师们,在新课程下,让我们自下而上“新语文”。
发一篇十几年前的旧文,有感于《最后一课》落选人教版教材。
据报道,《青春语文课》推广不尽人意。因为真正读书的学生和老师不多。读书成了精英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