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听到关于教育的话题比较多,虽然说每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很多父母的观念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孩子的成绩。
教育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中,因为从古时科举制度开始,这就是决定人们命运的重要途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范进,前半生穷困潦倒,受尽亲人和邻里的嘲讽,然而一朝中举,人生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即使到了现在,高考依然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因为大部分人的背景都相仿,所以只有努力学习并进入好学校这个途径。学习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有点太过于功利化了。就像很多中国学生在国际上的比赛可以拿高分,可是在很多基础学科或是未知领域的探索,我们明显创造力不足了。虽然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似乎对于分数的追求丝毫没变。
在学校教育中,很多老师居然采用了“连带惩罚”措施。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全班同学一起受罚。昨天听到这个的时候,真的感觉匪夷所思,有点像以前部队的训练一样。家长似乎很能理解这种方式,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孩子的成绩在学校里属于很好的,就是分数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值。这种方式对于孩子心灵的冲击,大人们又能理解多少呢?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孩子们的头顶,老师和家长似乎轻松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方式的学习只是为了自己和其他同学不受罚,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压力多大姑且不论,也会导致孩子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变得更加木讷。严厉地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先不说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至少我们每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又是应该怎样来实现,或者说要怎样过好这一生,这才是我们应该告诉并教导孩子们的。很早之前一直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有多少学校连体育和音乐课都没有,只是因为学校觉得占用了学习时间,最重要的是,害怕影响了自己学校的升学率,这种想法难道还不够自私吗?
古人都说“十年寒窗”,现在学生们的压力也不亚于此。我们的基础学科该怎样实现突破,我们的创造力该怎样提高,这都是当下最客观也是最紧迫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了社会就没了生气,不知道该如何职业规划,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的选择,很多都是被规划好了的。这就像从小被投食,长大后不会觅食的小动物一样。作为父母的初衷肯定不是这样,然而却仍然选择做以前自己父母所做过的事情。
孩子从小就需要独立,因为他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既不能去讨好地溺爱,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去强迫,至少要给他们应有的尊重,让他们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父母没有经过考试或是培训就自然地升级了,难道真的就合格了吗?我们需要反思,负责任地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