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冰台】
到了周末,儿子和女儿都回来了,老孙一大早就开始张罗。他也不用去买菜啥的,田里摘些玉米煮上一大锅,到中午时分盛出来给儿子女儿吃就可以。
老孙头还是遵循着上世纪的那种习惯,饮食简单得很。早上稀粥加上自己腌的咸菜,有时还给自己加餐,煎上一个荷包蛋。也不用什么酱料,在煎荷包蛋没有翻面时在蛋黄处放几颗食盐就算是调味了。中午除了饭,就是自家自留地种的蔬菜炒一盆。这蔬菜也不用刻意,地里有啥就炒啥,青菜也好、茄子也罢,简简单单。有时连饭也不烧,遇到玉米、山芋丰收季节,直接煮玉米、蒸山芋作为一餐,晚饭一切从简。
自从孩子他娘过世后,他就是这么过来的。他自己感觉挺好,每个月有退休金,到了年底还有大米发,平日里自得其乐在自留地里忙碌。实在闲的慌,就拿着鱼竿在屋后的小河里垂钓,也不在乎有没有鱼上来。但每次钓鱼最喜欢的就是家里那只偶尔出现的猫咪,看到老孙头拿鱼竿走出门,它就会从某个神秘的角落窜出来,绕着老孙头的脚脖子撒娇。或许它知道,今天它又有鱼吃了。这日子颇有点五柳先生的恬淡生活。
女儿儿子也早就知道父亲的为人,虽然曾旁敲侧击地告诉他应该改善改善伙食,可每回都被父亲怼回去。
“孙禵,你看看你的肚子,该减减肥了。你看你老爸,这把年纪还是标准身材,你是不是有三高啊?”
“有一点,还可以。”作为儿子还能说啥,自己在场面上应酬,啤酒肚早几年前就起来了,身材走样的厉害。
“孙婷,你也要注意,休息日一天到晚打麻将,你看看你的皮肤,蜡黄蜡黄。”才说完儿子,又开始说女儿。
“知道了,爸,你就会说这些。”
女儿是老孙头最喜欢的,虽然嘴里说着不中听的话,对女儿总有点袒护,平日里回来最勤快的还是女儿。当然女儿住在浦东,儿子在浦西,回来路程也不同,工作单位工作性质也不同。儿子和女儿也是老孙头的骄傲,像他这辈人,儿女靠读书出息的也就是他老孙头家,村里没其他人。
女儿初中毕业考上中等师范,如今是小学老师,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也是老教师。儿子是他的骄傲,也是他荷花村第一个正式的大学生。以前他们家族也有大学生,但那是特殊时代推荐的大学生,没有参加高考的那一种。而孙禵是实打实的经过高考的大学生,当年还是所在镇上高中的高考状元呢。去外地高校读书四年,又读了几年硕士,如今在一家法国公司工作。工作也很忙,国内到处飞来飞去不着家,难得回家一趟也被老孙头叫回来,也没啥二话。家里老孙头说了算。
“来来来,吃玉米吧。这是我早上新摘的,奈妹头,侬最欢喜了。”
对于女儿,老孙头从来不叫名字,就以农村最亲昵的“奈妹头”(家里最小的女孩)称呼。有时作为儿子的孙禵感觉有点酸酸的,他可是从小到大被打骂惯的。
“好的,爸。放那儿,我自己来。”孙婷拿起玉米就自己吃起来。孙禵虽然很不喜欢吃玉米,但在这个场合,只能勉为其难。
“爸,这次叫我们回来有啥重要的事?”孙禵一边不情愿的啃着玉米,一边问。
“你这臭小子,叫你们回来吃玉米就不是重要的事?”
老孙头翻着白眼看了一眼儿子,继续说到,
“事情是有一件,就是村里通知了,那个老坟地要搬迁,要统一搬到谈家港那里去。”老孙头咬下一口玉米,慢慢吃完,接着说。
“你们看看谁去谈家港那里登记一下,选一个日子,给你妈迁坟。”
“我去吧,哥出差挺忙的,我登记好以后选一个日子吧”
“看看,还是你妹爽气。孙禵,你看看嘛。”当着儿子的面,老孙头就夸女儿好。作为儿子的心里感觉不是滋味。
孙禵借口出去方便,站起身来出门去看看。荷花村,他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上了大学工作后,回来次数也少了。整个村子的变化也实在大,屋后的河流都整治了,原来的泥路都成了水泥路。跟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造的房子都已经不见,一栋栋小洋房拔地而起,把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打扮的颇有点异国情调。可他一转身,看着自家的房子,想当初也是村子里的制高点,可如今有点寒碜,是不是也该动一动?
可一想到要和自己父亲商量又有点心虚,从小孙禵看到父亲就有点莫名的害怕,真的远不如自己老妹。房子问题,估计还是得通过自己老妹和父亲说。
“孙禵,你去哪儿了?一泡尿这么长时间?”老孙头看到儿子回来了,就开始训斥。
“你老妹说想把老房子修建一下,你看怎么样?”
“阿这,好的呀好的呀。”
孙禵没想到老妹也看出来了,可造房子不是那么简单吧。他又开始犹豫不定。
2022.7.16
沪上 北风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