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作者: 僖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1-11-15 15:40 被阅读0次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先生横跨政学两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和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殿军,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傅斯年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先生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孜孜以求,贡献卓著,提出民族的复兴不只是开矿、筑路、办厂,在物质层面开拓强国之路,更应在精神层面上培育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先生提出“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又特地指出“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者,是知识;所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由于感情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作为在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美育”一词也是由先生译自德文),先生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美育”课程。亦以“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先生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临终嘱:科学救国,美育救国。(赵可)

    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 。“美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美术教育

    美育≠艺术技法教育

    美育≠风花雪月

    美育≠与你无关

    美是什么?

    美学,是感觉学。

    本质上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

    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而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

    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青少年时期的蔡元培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美国哲学家杜威这样评价蔡元培先生:“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美育与人生

    文/蔡元培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者,是知识;所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

    意志之表现为行为。

    行为之中,以一己的卫生而免死、趋利而避害者为最普通;此种行为,仅仅普通的知识,就可以指导了。

    进一步的,以众人的生及众人的利为目的,而一己生与利即托于其中。此种行为,一方面由于知识上的计较,知道众人皆死而一己不能独生;众人皆害一己不能独利。

    又一方面,则亦受感情的推动,不忍独生以坐视众人的死,不忍专利以坐视众人的害。更进一步,于必要时,愿舍一己的生以救众人的死;愿舍一己的利以去众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别,以及生死利害的关系,统统忘掉了。

    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

    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它有两种特征:一是普遍;二是超脱。

    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有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

    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大川,人人得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

    蔡元培(一排左二)时期的北大名教授:陈独秀(一排左三)、梁漱溟(一排左四)、冯友兰(二排左一)等

    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

    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所咏叹的,以花为多。专供赏玩之花,且有因人而择的作用,而不能结果的。

    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固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

    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绘?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可以证明美的作用,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

    北京大学校内的蔡元培雕塑

    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厉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

    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所以吾人固不可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来源:选自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sq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