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年代,我们都太忙了,忙到几乎没有睡眠的时间,几乎很少有深度对话的时间了。
对话,是我们的祖先们本来就擅长的,是我们的智慧得以产生和升华的一种方式,但,现在的我们,深度的对话很少,尤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更少。再次翻阅到“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就如同给了我自己一个巨大的绚烂空间,静谧而丰盛的与自己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派克的心灵相遇的对话。
再一次读,再一次收获,这本书,个人觉得值得读几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爱默生说,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果然如此,我一切的想法和脆弱,在这本书目前,被暴露无遗。在这样的与作者的灵魂对话时,不断的唤醒了我自己内在沉睡的一些认知,每每会产生,哦,原来如此的惊叹,是的,就是这样,原来如此。
全书一共四个部分来阐述了四个主题,但其实也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人类的爱,大爱。
第一部分关于自律,自律是什么呢?是自我的限制吗?是自我的约束吗?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自律背后的真正的动力,就是爱,是对自己的爱,是对人类的热爱,是对进化的渴望和期待。当我们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才有爱众生的能力。
自律的背后,首先有一些信念是必要的,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是有资格的人,我是有能力的人,正如进化教练的原则里所说,每个人都是有资格的,有潜力的,我们都本自具足。在这样的信念的基础上,我们才会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支持自己去追求自律。否则,自律就是一时间的冲动,也就很容易放弃。
自律需要足够的坦诚,对自己的坦诚,自律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意愿生发出来的。也因此需要认识到,我们自己才是那个该承担责任的人,而不是交由他人来监督,需要依靠他人的鼓励来获得继续的行动力。面对事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对自己的觉察,比如情绪的自律,我们可以有生气的权力,也可以生气,但是也要有能及时的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停止情绪的能力,不能让情绪去伤害到他人。
关于平衡和放弃,也是需要我们的智慧来指导。停与行,都有自己清晰的决策和判断就好。为了放弃,首先我们要做到有能力拥有。因为你无法放弃你从来就不曾拥有过的东西。很多的人们,因为缺乏实践的欲望,害怕实践过程中的痛苦,而使得心灵无法成长。渴望心灵的自由,却不愿意安心去学习和内观自己,那是很难真正的实现自由的。
第二部分是关于爱。我们都拥有爱,也都渴望给与爱。然而,在 这本书里,我对爱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爱,不是溺爱,不是控制,不是限制。我们不能用爱的理由和借口去限制被我们爱着的人。父母爱着孩子,因此而限制和控制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长大了,父母会有失落感而因此不支持孩子的远行。这不是爱,是自私,是父母自我缺乏安全感而移情到孩子这里,这就是控制。
那么,爱是什么?爱,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是自我完善,更加是帮助他人的完善。爱意味着持续的努力,持续的超越自我的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书里谈到的观点。爱,需要通过行动来表达,需要持续的行动,而不是坐享其成或者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我爱我自己,那就要体现在行动上,是否给自己足够的允许,足够的认可,足够的健康的食物和睡眠,给自己一个安全的场域,而不是依赖他人的给与。
爱,并不是对被爱对象的依赖和控制。对他人有依赖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自我的满足,他们往往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而且会经常的更换依赖的对象。他们在意的是有依赖的对象的存在,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行了。他们是通过对别人的依赖来获得自我的心灵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他们的情感关系,貌似热烈,实际上是脆弱的,是自私的,因为这样的爱和情感关系,只是在构建着自己的安全区域,是未来自己的内在需求的满足,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
在童年和成长经历中,父母给与的爱和安抚以及身体的接触不够的时候,他们会感受到孤独和空虚,也因此产生这样的信念,我是不值得别人爱的,我是不值得拥有爱的,我是没有资格的。在长期的缺乏无条件的爱的童年里,让他们深深的相信自己是没有权力去获得的,怀疑自己长大后是否有能力得到爱。也因此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会不择手段的得到爱,渴望爱,也会产生控制的倾向,对被爱的对象完全的限制,也可能为了维护情感的关系,而委曲求全,完全的放弃自己,长期在这样的关系中,更容易让彼此产生障碍而走向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精神贯注也不是爱。贯注的过程,是为了控制,而不是以爱为出发点的,尽管他们口头上一直称之为这就是他们付出的爱。爱是促进彼此的心智成熟和心灵的成长,精神贯注则是限制对方的心智成长的,或者说,限制对方的心灵只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和规划去成长,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PUA的相似模式。
爱如何体现在行动上?首先是关注,关注的第一步就是倾听。
在婚姻中,我们热爱着对方,也热爱与对方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们彼此太忙了,几乎忘记了倾听。现在的网络和电子信息的发达,更是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两个因为爱走到一起的人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彼此倾听了?放下一切的自我观念的倾听,更退一步说,放下手机,关注对方,微笑的看着对方听对方的说话。这样哪怕是第一层次的倾听,每天有几分钟,每周有几次,一年积累下来,能有几个小时呢。如果这些都不能实现,如何谈真正的爱的付出和行动。
而更深层次的聆听,是不带着我们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判断的,是全然的关注在对方,聚焦在对方。即便我们是如此的熟悉,也仍然保持着对对方的好奇心。每个天都是新的,我们每天都有新的觉察产生,都有新的行动和新的发生。曾经佛家有句诗说过,我于昨夜离开,走时心静如水,我于今晨重生,来时心怀暖阳。每一天,都是可以全新的自己,全新的伴侣和伙伴。常常抱着好奇心,去认识对方,就像我们是第一次相识一样。这样的倾听,把聚焦的能量都给与到对方,就是对他的巨大的赋能。当一个人被倾听到了,他的潜力之门也会打开,会看到探索的力量,会发挥更多的能力。
这是真正的爱,爱对方,爱众生。
在整个书中最核心的就是这两个部分,如何从知道到做到,也是有很多的案例在支持,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也许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评判,比如批评。在工作上,领导者总是容易给与下属指导,指导行的建议,也是对一个人的潜力发挥的限制。我们太容易输出或者是给与建议,因为这是我们的经验所获得的。在潜意识里,就设定了一个前提是适合我的也是适合他的。当一个人被迫的去执行他人的建议的时候,他的主动性是被限制了的,因为没有了主动性,也不需要承担执行的后果,那么内在的渴望也就别压抑了。
建议是你给我的,那么结果的成败,就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往往对于孩子的指导也是如此,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对的。孩子也就失去了探索和尝试的机会,渐渐的也就变得失去了可爱和好奇,父母的模式也因此在孩子们的身上进行了复制,孩子的模式跟父母相似,价值观也具有被植入化的相似。
这是爱的局限性,不是真爱,不是在促进孩子们的心智成熟,而是对父母的复制和延续。
由此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我们只有保持开发和坦诚,从作者的指引下,去看到自己,反观自己,内观的进入到自己的核心,才能真正的把书里面的智慧变成自己的镜子,选择能内化的,进化成自己的智慧。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指引,正如鲁米的诗句说的,我们的人生就像一个客栈,每一天都要打开大门,欢迎客人的到来。有些是欣喜,有些是来洗劫一空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欢迎这样的客人的到来。只有我们足够的开放,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的模式,才能在这些客人和新的认知到来的时候,与作者有更深的联结,有灵魂和心智上的碰撞。
这就是对我们各自的洗礼,看到模式,放下一些该放下的,去唤醒内心的真正的爱,对自己的爱,也是对这个宇宙和整个自然场域的爱。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我在做的哪些是源自爱,那些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不自觉的给他人带来了控制和限制的在爱的名义下的不恰当的行为。经过这样的反观,我们才能真正的吸收和沉淀,并且结晶到自己的智慧层面,产生行动上的改变。从心的觉察到手的行动,这才是真正的懂得和读到。
愿我们永远保持未知的探索,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保持对爱的谦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