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读书太多的意义表示怀疑——不是怀疑读书的数量,而是怀疑读书多的价值。
我觉得读书多与产生的价值并不一定成正比,甚至博学如李敖也是一样。
我觉得李敖的文章数量虽浩如烟海但精品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就己知的名人如梁宏达高晓松都属于博古通今那种大人物,对世间哪一方面的知识几乎都能应对自如谈笑风生。
可是恕我鲁钝,我一直不知道谈这些的意义所在。
看他们的节目长了不少知识,但是给我的感觉与日常的聊天差不多,并没有感觉到有可以击破我们思想迷雾的智慧闪电。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一篇文章,里面说人要是读书太多,脑子里就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此来彼去的都是别人的思想。
我对此深以为然。
读书破万卷,诚然有可能会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思想,但这却不具有充分必然性。
不少当代名人读书很多,也有不少闪光的思想,但是仅限于金句级别的,却难成系统。
春秋战国时代,限于历史条件,书籍再多也不会多过今天。
但当时的孔子却留下了一部《论语》——这还是他的弟子写的,他本人只是述而不作。而老子骑牛归隐时,留下了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是五千句话,而是五千个字!
—— 这数量,我两个小时就能写完……
这样看来,读书好坏的标准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思想。
-----------------------------
注: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马克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