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予 2019.7.7(322)
一个学期接近尾声,与女儿思予交流自己在此期间的收获与新学期开展父母读书活动的想法,于是有了7月6日、13日一起开展两期期末家庭教育观念探讨的计划,也作为我们母女成长路上相携共进实践教育的见证与勉励。第一期探讨交流会结束,自己的感悟就化成了这句话:我给孩子的爱是与她一起探索教育。以下文字是女儿参与活动后书写的感悟,作为与未见面的大家交流自己对教育的一些认识。

若把教育比作一条路,那其中的蜿蜒曲折必胜蜀道,而其上行者的酸甜苦辣,又是各自心知。满怀着爱与期待出发,但中途许多时候,恼会胜却了爱,期待也反倒成了负担。
从过往来反观,教育实在不是一个人拼命努力就努力得来的事,教育中的孩子与家长,有分别又无分别。家长在教育的初期扮演良好的观察者与引导者,设立目标,树立信心;而孩子随着德智体的渐渐长成,自然而然地思考如何自我教育。二者得以同风雨共进退,教育便不再是苦差,而是乐事了。
就以对孩子的自信培养为例。都希望孩子可以自信,露出畏缩之态时都恨铁不成钢。但不自信的教育谈何培养出自信的孩子?不自信的父母苛求孩子超越自己,岂不是在强人所难?而教育者本身的自信,则来源于对自己内心疑惑的解答——解惑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因为答案本身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无畏,无畏故心安。例如希望孩子成为木匠,就把专心放在如何养成一个卓越的木匠上;希望孩子成为老师,就把专心放在如何培养成一名出色的老师上。绝不左顾右盼,做着无用功而自以为是在做好当下。
事实上,希望孩子做什么样的人,不意味着职业上的勉强,而是对人格的确立。一个自信、自立、行在正道上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将大大发挥职业的意义与可能性,都将为社会作出贡献,都能够活好自己的人生。
在目标树立,解除内心疑惑后,信心从内心自然生起。此时方法是无需外求的,一切方法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一昧移植结果定然是水土不服。唯有原创的方法,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土壤上具有生命力。静下心来,去观察与实践,反思与改善。也许过程会有各式各样的考验,但内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必能支持我们坚持下去,获得属于每一个个体的神奇发现。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们不该吝惜于时间。
世上从来就没有一个人的教育道路,教育是出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至少是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我们都是被教育者,也将都是教育者。共同前进,向着理想中的自在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