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公共生活”视域下的班级育人价值 ——读《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

“公共生活”视域下的班级育人价值 ——读《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

作者: 蓝天看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12:03 被阅读0次

    “公共生活”视域下的班级育人价值

    ——读《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有感

    寒假结束,进入开学初,忙于各种日常杂事,我的阅读与写作严重滞后了。昨晚第二次读完由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研究室张鲁川教授写的《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一文,对“公共生活”视域下的班级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本来想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做一些解读的,一时写不出来,有待慢慢整理、融合,感谢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研究室张鲁川主任给我们提供这么宝贵的学习材料。

    一、对班级的理解

    班级是什么?

    在上学的日子里,孩子们都会走进自己的班级:

    在那里,他们说着、笑着、玩着、闹着、唱着、跳着、忙碌着;

    在那里,他们有同桌、同学、自己的小组、小队、部门甚至社团;

    在那里,他们做值日,布置教室,管理班级,开展活动;

    在那里,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也成长着。

    班级就是指每位中国学生自入学时起所归属的那个组织和由此而形成的具体时空。〔1〕

    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态,沿用着20世纪初引进的西方学校教育形态。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理想与学校理想,都体现着那个工业化时代的特征。为了教学,我们需要“班级”。就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学习各类文化科学知识,接受统系统的教育。班级,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一词最初来源于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目前班级普遍实施班主任——班干部——普通学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学校的各类教育和管理要求通过班主任下达到所有班级,通过班级的科层架构得以落实。因此,班级又被成为“行政班”。

    引用一段叶澜教授在全国“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学生工作第四次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讲的话:“到底是行政班还是教学班?李(家成)老师提出了教育班的概念。学生最初进入学校,一定会按某种因素组成行政班,这是客观存在。过去的毛病是把班主任的工作窄化为行政工作:“管好你的班”;科任老师面对捣乱现象,常说的是“报告你们班主任”。这说明大家把班主任看作是班级管理者、大家长,对班级问题要负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政班?从历史源头上讲,班级建制产生在近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分班教学。一个老师讲课,对一个年级、班级的学生产生批量效果,这是教学的规模化,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建班,有工业化的痕迹。工业化以效率为核心思考一切问题。“教学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正常的。现在的改革,强调个性化,提出“走班制”,弱化行政班,强化分层走班,认为走班可以发展个性。但是我认为:选修和走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选修强调个性化选择,但是走班是把成绩分类,强化的不是个性化,恰恰强化的是智育第一,强化的是知识第一,强化的是考试成绩第一。不是以混合批量生产的方式,而是以成绩高低决定在哪个班,精细批量生产的方式,以求更高效的教学成绩。所以有家长因孩子被分到差班而生气。”也就是在镇海会议上,我第一次听到了教育班的概念,今天结合张鲁川主任对于何为班级的解读,对班级到底是什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二、班级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由自来不同家庭年龄相仿个性相异的学生组成。教室是班级生活展开的最基本的物理场所和物质载体,它“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制度化的空间”。教室,包括教室中的各种要素(比如桌椅板凳、讲台黑板、日用设施、班规班约、各任教师等等)都是班级中每个成员所共有的,而不是某个个体或团体所私有或独占的,所有的要素对每个人都平等开放,没有谁存在特权,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空间属于公共领域。

    1.目标的共同性。班级首先是出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而形成的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组织。身为班级生活中一员,尽管每个人的个性、兴趣和理想等各不相同,但他们既然来到学校的不同班级接受教育,那么他们的共同目标之一就是共同学习,成人成才。班级是孩子们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每个孩子都期望自己生长生活于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班级中,都希望在班级中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清纯美好的友谊等等,总之每个成员对自己和班级生活的期望是相近甚至相同的,因此我们说他们的目标是共同的,是可以也是需要共同努力而达成的。

    2.利益的共享性。班级生活中的孩子都各具特点和潜质,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既然班级生活中的每一员都期望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班级生活是否具有生命活力和民主氛围,对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以及人格健全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谓的“利益”是指班级整体生活氛围给予每个人的“精神红利”和“情感福利”,当每个人把班级正当做“第二家”的时候,那么“家庭生活”带给每个个体精神、情感、价值、能力等各方面的熏陶和影响,不仅会是深厚的,而且将是长远的,所以只要每个成员都对班级生活从内心认同且积极参与,那么准都会享用班级生活带给他(她)的信心和愉悦。

    3.交往的共生性。身处班级生活之中,每个人不可能不与其他人交往,这种交往不仅有同辈同学之间,也有和老师之间。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在交往中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个体,这些独具复杂性的个体汇聚在一起,为各自多方面发展提供了及其丰富的参照系、资源和榜样,促成每个人认识、形成、发展和展现自我。这种交往的公共性,一方面不同于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生活、也不同于陌生人间单一的交往生活,而是将每个人都吸收其中的互赖共生,相互学习提高的共同生活。

    三、班级生活场域下的公共精神的独特育人价值

    生活是教育不竭的源泉,“日常生活先天的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同样,公共生活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根基和土壤。是通过公共生活暗中浸染潜移默化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而学校公民教育需要转化成以良善公共生活为追求并且以公共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公民精神教育。“正如一个人只能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一样,公民教育也必须通过公民的生活进行教育,在公共生活中学做公民。”

    1.从班级交往到民主平等

    班级生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雏形小社会,他们在其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是成人社会人际关系的某种折射,也是个体未来成人关系的一种预设。相对于成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班级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可能比较简单单纯,但也不是简单如直线单纯似白纸,而是微妙敏感的,毕竟人与人的交往是基于情感和人心的。这种准社会的较复杂关系,往往对班级生活的整体风貌和个人成长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个体公共精神培育而言,我们主要强调班级中的公共交往生活,主要是就班级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而进行的沟通、对话、交流、协商等等。同时这样的公共交往肯定也会加深其对公共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2. 从接纳他人到相互关爱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人与人共同创生的、群体性的日常生活,尽管一定有个体的独立生活时空与内容,但个体与他人、与群体始终保持着多元、高频的互动,并贯穿日常生活的全程。

    首先,要学会真诚地接纳他人。对于大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天然的与人共同生活的世界,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独特的。从进入群体生活的第一天起,学生就会与诸多的个体建立密切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真诚地接纳他人,承认他人存在、参与生活的权利与价值。

    其次,要学会关怀。在理解他人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作为共同的生活者,作为生活的共同创生者,要学会关怀。通过关怀,理解的力量会转化为实践的力量,促成新质的生成。班级生活中人与人自荐的关怀性表达、行为实践、相互反馈中,在相互的体验与表达中,关怀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尤其在相关主题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中,以互助、友爱、关怀为直接主题的教育活动中,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3.从疏离班外到主动参与

    “公共品德只有在参与式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养成,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是品德培育的过程,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2]就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而言,“公共精神不仅表现为一种理念,更表现为一种行动”[3],因此没有比真正参与其中更鼓舞人心的了,参与本身既是行动实践改善现状的过程,也是学习体悟提升自我的机会。

    班级生活是一种集体性公共性的生活,如果每个人对班级公共事务不闻不问冷漠相对,将自己视作局外之人,那么这个班级肯定是松散而没有凝聚,冰冷而没有温度,冷漠孤立的个体无法衍生出对公共价值充分的认同和践履,对教育者而言,引导个体通过话语和行动的方式,鼓励他们发挥所长挖掘潜质,积极参与到班级事务之中,尤其是班级的“制度建设”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每个人的规则意识,使其认识到制度规约的重要性,初步践行民主生活的程序,使

    他们在参与中成就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对班级生活产生认同感,在班级生活中也有了存在感。

    4.从观望到服务班级

    杜威说“让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我们将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4],在他眼中“服务精神”是民主社会的基本精神。每个个体都是其中共生长同进退的一员,他(她)们可以是个性独立的存在但绝不应是自我孤立的存在,因而必须积极参与到班级中的各项事务和活动当中来,在承担这些事务性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让他(她)们产生对班级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使他(她)们在组织参与处理和处理班级活动和其他事务中获得做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公共服务精神和能力的培育是个体整体公共精神养成的必要基础。

    四.班级生活场域下的班级组织建设与公民培养意义

    如果说班级为学生生命所提供的时间与空间是基础,那么,它所提供的关系与实践,则是直接生成学生生命的内涵实现。

    就群体与组织关系而言,班级是学生入学后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其中又有大量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而无论是正式的组织,还是松散的群体,都以为着大量的人际互动。这种互动并没有成人般丰富的组织关系,但培养未来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其实与教育中;学校内的各类组织,恰恰是教育学生创生积极、健康、富有活力、充满创造的人与组织关系的重要资源。学生工作中蕴含的多元、多层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这一意义上,班级和学校的学生组织建设,直接与社会变迁、公民培养的人的全面发展相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班级生活对学生的精神养成价值便不只局限于每次活动所带来的直接价值,更在于其具有一种民主生活方式中养成民主观念、民主意识与民主能力的价值。班级建设是与学科教学一样重要的特殊领域,有着无限的教育潜力。在以后的班集体建设进程中,需要我们更多思考、发现,开拓资源,在班级生活中实现更大更多的育人价值。

    [1]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1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3

    [3]杨芳.公共精神与公民参与[J}.岭南学刊,2008(5)

    [4]杜威.杜威五大演讲.LMl.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76

    S���J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共生活”视域下的班级育人价值 ——读《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wv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