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
潘石屹夫妇向哈佛巨资捐款事件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新闻很受启发,打破惯有思维,尝试看到更多。就像去体会一本经典文学,切勿使用精缩版的“蔬菜干”一样。轻易给出的评判或道理总是干瘪,不够丰盈,不值得推敲的,更不能唤起人心的共鸣。叶静说到校园集体自杀事件、还有虐猫事件时,让我想起当时的新闻,依然唏嘘不已,但这次随着带读看的角度深刻且有温度,让我知道这背后需要更加关注的是那颗柔软的人心,站在高处给当事人轻易贴上一个“幼稚”、“世态炎凉”等标签会掩盖多少对人的关怀呢?
反思自己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到不轻易评论,但也会为了“省事”将某些人事简单标签化,幸好我会让自己保持开放、允许变化的态度。举个例子原来给一个女同事的标签是“爱拍马屁精”,就会自动远离,很少说工作以外的事,但有一次我给领导交工作报告的时候,她提醒我在哪里可以更完善一些,结果这点还真帮到了我,领导问时我马上有了回应。自此对她多了一份好奇,提醒我避免一叶障目,更客观辩证的看待一个人。
再回顾柴静采访的事件,发现心理学的普及太重要了,如果科学的家庭教育被更多人熟知,多少孩子会得到挽救和发展,如果心理学被认知,有多少冷漠无情的诋毁将消减,真正的平等才会发生。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需要加紧武装自己啊!
【平等】
“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这点对我触动很大,柴静从自己儿时遭受的经历中得到感受,去同理共情遭到暴打的李阳妻子。也让我想到了歌曲作词人林夕、作家茨威格、还有我的心理导师,他们恰恰是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才能体会到不同人格类型的人的内心呼声。向他们学习,用NLP和萨提亚做好自己的功课,自利利他[微笑]。
下面摘自【雾语 学而思 20171114《看见》叶静DAY2/3】
“平等就是把你经历过的,我都放在心里,然后我去经历一遍,这样我就能理解你的感受,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句话非常打动我,也如彭彭曾经在带读中提到过的“要深刻理解一个人,你得穿着对方的鞋子跟着衪走一段路”意思一样,去经历对方所经历的,你才能理解对方。
我们都是从孩子成长到大人的,我们应该走过孩子这段路了,但是当我们成为成人后,童真那扇门似乎关闭已久,我们并不能再体会孩子的心,也不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们在世俗里麻木着心,遇事常常直观、快速的作出了当下的评价,我们时而评判、时而责难、时而高高在上看着孩子的弱,时而时久,孩子那颗本来热切的向你开放的心也会慢慢关闭。
“双城服毒”事件中,那些深感不被人理解的青春期孩子们用凄怆的结束生命的方式告别这个对他们来说看不见希望、有些冷漠的世间,他们得不到理解,没有人听他们说话,如果能站在孩子的层面想一想,有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你就能看见这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天一般的事,这世间是被隔绝和抽离的世间,孩子们的离去就存在了偶然中的必然性。
在我与孩子的相处中,最近的例子,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后,在书里使孩子再次体会到写日记的重要,和孩子商量重近开始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孩子也欣然同意,有时孩子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有时共读《哈佛家训》,然后写几句小感受,前面几天我志在让他愿意有写日记的习惯,写了就肯定,过不了几天,我的功利心就抬头了,各种焦急,写的简单、流水、缺乏心理感受,还各种订正、字词修改、补充、指教,着急于行文的指导了,孩子就不给我看了,也有点不想写了。我的心猫抓般难受,错在我,把自己的功利、立场压给孩子,叨叨叨的指正让孩子多么烦恼和厌恶,那一句“不评价、不赞美、不责难、不婉惜”,理解孩子太重要,我努力调整自己,当孩子今晚又不给我看时,我说妈妈好想知道你写了什么,不过妈妈知道了你不想给我看,是因为妈妈的叨叨叨的指正,我不看了,我也来写一则日记,我知道他今晚写的主题,我也用我的方式写了一则,孩子看了,说这样写也很好,然后他和我交流了他写的,我们就结束了。
我希望我不再本末倒置,本来只希望养成孩子写日记的习惯,后面却又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功利的着急的开始训练写作、表达,我应该穿着孩子的鞋走一走,看着孩子、了解孩子、陪着他走就行,孩子自有他成长的轨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