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许多政治大家为了富国强兵而推行政治改革活动,其中“熙宁变法”是其中最为有名的政治改革活动之一。这场变法的主导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他赞不绝口,评价他是“真正数千年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还扬言要塑造一个大金像,把他供奉起来,可见对王安石有多崇拜。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锐意改革而又淡泊名利的一生。看看除了他的文学诗词成就外,还有由他主导的那场历史影响深远的熙宁变法,领略他独立思考、追求完美的人格魅力。
01 英才少年,立志与日争光辉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儒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王益为人果敢,能勇于维护底层人民利益而与大户豪族抗衡,不追求功名利禄。父亲为人处世的作风,被王安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他的人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安石热爱读书学习,记忆力特别好,尤其擅长写作,显露出很高的文学才华。这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曾侃侃而谈说:“读书在于明理,在于学以致用。如果死读书,做一个四脚书橱,于国于民何用?读书做官,为的是造福万民,匡扶社稷。”
小小少年,自小对读书有了独特的见解,有了报效祖国的志向。
王安石的童年,在跟随父亲到各地任职中度过。他目睹了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对社会政治问题有了深刻体会,在心头埋下了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尤其喜爱读理财治国类书籍,如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王安石题跋像
公元1034年左右,身边的一件事让这位拥有学习天赋的少年,深深认识到“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禀赋更重要”,坚定了他钻研学问的志向。
他舅舅的村子有一个天才儿童名叫方仲永,在5岁时被发现天赋异禀。他的父亲便把孩子当成了摇钱树,整天带着孩子到各大户人家表演“作诗”的才能,而不让他及时入学。结果不出几年,这个“神童”就成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孩子。又过了几年,这孩子已经和普通农民一样下田种地,学会的知识早忘光了。
他深有感触,领悟到才学傍身,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忘记为人的初心。
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努力实现改革朝纲的抱负。从那之后,这位孤傲少年在家中闭门苦读。在这五年中,他除熟读儒家经典之外,还用大量精力阅读先秦典籍。从韩非子、墨子、老子这些大思想家那里,王安石发现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如饥似渴地吸收这些智者的精神营养。
随着学识越来越广博,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有广度和深度,他越来越讨厌历代文人对传统经典的庸俗解释,越来越反感刻板教条的思维模式。站在智者的肩膀上学习,王安石看待事物的视觉更高远了,能独立思考为人处世的原则。
他逐渐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感悟,这也成了他今后从政路上恪守的座右铭。
02扎根基层,政绩显赫爱国心
公元1042年,二十一岁的王安石考取了进士,出任淮南判官,开始逐步实现自己政治变革的理想。
王安石深知,光有志向和学识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改革成功,要有切实可行的纲领,更需要民众的支持。他决定立足当下,深入社会民生,锻炼自己。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升迁机会,调为鄞(yín)县知县。他沉下心来,坚定不移地到基层任职,这样一干就是十七年。
王安石
不管在哪儿,王安石都是兴修水利、建办学校,发展农业,为民办实事。鄞县受干旱所困,难以发展农业。经过考察,王安石发现鄞县并不缺水,只是没有储水设施,雨过之后,水立刻归入大海了。
为了完成水利建设的规划,王安石历时一个多月,行走一千多里,踏遍全县做实地调查。每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他把百姓福祉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不辞劳苦,孜孜不倦。 在他的主持下,全县修建了大小水利设施二十一处,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基层任职期间,王安石谨记自己推进政治变革的初心,体察民情,思考分析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公元1059年,王安石回京述职,向皇帝宋仁宗呈交了《言事书》,阐述了对国家未来的总体规划,这书成了后来熙宁变法的施政纲领。宋仁宗表示赞赏,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是因为宋仁宗之前也曾进行制度改革而以失败告终,所以变得保守。
王安石意识到:自己的施政纲领如果得不到朝廷的支持,推行势必会遭遇重重阻力,难有成效。
公元1063年宋英宗继位。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都拒绝了这些升迁机会。他清楚知道皇帝并不认可他的政治主张,这样的赴京任职是不会有所作为的。那样还不如留在基层任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实事。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第二年,宋神宗请求王安石竭尽全力,帮助国家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
君臣合一,改革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王安石认识到时机到了。赵顼在儿时就久慕王安石之名,对他的变革大纲非常支持。他信心满满,挥笔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以表达自己在仕途上高瞻远瞩,不畏重重险阻的勇气和决心。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并设立制置三司条理司的变法机构,专门用来制定和颁布新法。制置三司条理司的设立预示着变法正式拉开了帷幕。
王安石不求名利,一心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使宋朝走向繁荣。他特立独行,他清楚政治改革之路,是一条艰难险阻的漫漫长路。
03坚定变法,坎坷不平孤勇者
在皇上的无限信任和支持下,王安石很快就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条例法规。每一样事物的破旧立新,总难免遇到困难和阻碍,王安石幸好有宋神宗作为坚强后盾。
变法伊始,面对强烈的反对声音,尤其是朝廷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抵触,王安石与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对改革持有反对意见的人,都会被宋神宗罢免或贬谪。这样新政得到了顺利推行和有力贯彻。
熙宁变法如火如荼地展开,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激烈和白热化。
司马光是反对派中的代表人物,他与王安石围绕是否改革朝纲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认为没有必要实行新法,遵循旧法、开源节流就行了。
王安石立像
而王安石的思想截然相反,他主张“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事,用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途径,选择能干的人才管理国库,能使天下富足,社会稳定。
王安石的系列新政始终是围绕着“富国、强兵、取才”的最终目的而展开。虽然反对的声浪很高,阻力很大,但是变法坚定地进行着。
公元1074年,熙宁变法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这一年春天天气大旱,导致粮食减产,庄稼歉收,饥民流离失所,这时监安上门郑侠绘制了一幅《流民图》上呈给宋神宗,借机论述新法的诸多错误和过失。
图中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这使宋神宗悲痛万分,开始反思自己推行变革的初心。此时,反对新法的人趁机力谏罢免王安石,两宫太后也适时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这样宋神宗对变法开始产生了动摇。
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得新政最有力和最坚定的支持者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不得已之下,宋神宗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变革失去强而有力的支持者,就犹如船失去了舵,在风浪中难以前行。也意味着变革之路就走不远了。
公元1075年,王安石再度拜相,继续推行新政,但是这一次推行过程却是举步维艰。
一是支持改革的人越来越少,连宋神宗的态度也摇摆不定;二是变法中一些新的法规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和贯彻,反而出现了负面的效果;三是来自反对派愈演愈烈的阻挠和抗议。
第二年,王安石爱子病逝,至亲的离世让他悲痛万分,无心政务。而且制度改革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反对的声音没有减少。心力交瘁的王安石便辞去宰相职务,退居老家,不再过问朝政。
公元1085年,宋哲宗继位,全面废除新法,宣告持续十五年的熙宁变法落下帷幕。第二年,一代政治改革大师与世长辞。
04 小结
王安石一生以救治天下苍生为己任,一心推行利国利民的新政,以给宋朝改头换面。面对日渐衰落的宋朝,王安石能提出改变并主张推行,已经有莫大勇气了。他力排众议,逆向推行改革,最后还是寡不敌众,失去了宋神宗的支持而以失败告终,这份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独,是多么的茕茕(qióng)孑立。
他名副其实是政治变更路上的孤勇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