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261440f135834c0b.jpg)
晚唐诗人中,李频有一号。
李频流传下来的诗有200余首,粗略统计,送别、相逢、别离的占了三分之一(将近70首)。这些相逢与别离中,可见李频的世界。
《湘口送友人》是李频最有名的诗:
中流欲暮见湘烟,
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
故园归醉及新年。
本是在湘江送别友人,但全诗大多写景,没有别离词句,浓浓的离情都融入景中:湘江暮霭、田苇无际、云梦积雪、去雁冲天,一切都如此辽阔苍茫,天高地远,此时离岸的孤舟就更显孤单。有了“离人独上洞庭船”这句,其他写景之句瞬间都变成了写情之句。洞庭湖白天烟波浩渺、入夜星河璀璨,朋友的归途也不易,在这烟波里、星空下日夜兼程,怎能不惦记?送别的情感尽露。结尾处,诗人给朋友一个大大的安慰:腊月将尽,朋友到家能赶上新年,与家人同醉。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4424987a4ff53c94.jpg)
融情入景是很多送别诗的特点,但《湘口送友人》与那些一味感伤的送别诗不同,全诗写景时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写情时意境迷离、凄冷压抑。当时的杭州刺史、大诗人姚合注重奖掖后进,他对这首诗大加赞赏,让李频有了名声。姚合觉得李频人品好,甚至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古人走仕途也好,宦游也罢,经常飘零四方。在路途艰辛的古代,好友相见不易。通讯不便,别离带来的伤感更强烈,所以古诗词里总能见相逢和送别。
李频的这首《蜀中逢友人》,就是写相逢的欢快和别离的伤感:
自古有行役,
谁人免别家。
相欢犹陌上,
一醉任天涯。
积叠山藏蜀,
潺湲水绕巴。
他年复何处,
共说海棠花。
自古行役,大多孤独。在蜀地遇友,当然分外开心,相逢一醉,无问西东。相聚时纵酒放歌,因为他日不知在何处相聚,共说海棠花?
通读了李频现存的所有诗歌,“相欢犹陌上,一醉任天涯”,这是李频的世界吗?我想,至少是一部分。
《送友人往太原》也有酒喝,但环境凄冷了许多:
离亭聊把酒,
此路彻边头。
草白雁来尽,
时清人去游。
汾河流晋地,
塞雪满并州。
别后相思夜,
空看北斗愁。
秋冬季节送友人,更显凄清。李频善于用景色烘托气氛,草白雁去、雪满并州,让人心也凉。友人离去后,诗人只能“空看北斗愁”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ba215657b0452950.jpg)
《汉上逢同年崔八》抒发的是背井离乡的怅惘:
去岁曾游帝里春,
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逢知己,
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
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
能得几时年少身。
遇到友人,难免要抒发相逢与别离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同是宦游人,同在崎岖的路上(也指仕途),相见、别离,相见、别离。想重现年少轻狂,可时间无情地流逝,再也回不来了。
《明州江亭夜别段秀才》里的送别从优雅的环境开始,但被老天给搅了:
离亭向水开,
时候复蒸梅。
霹雳灯烛灭,
蒹葭风雨来。
京关虽共语,
海峤不同回。
莫为莼鲈美,
天涯滞尔才。
本是一个好的开始:在梅花盛开的时节,诗人选了面向水面的亭子相送友人,或许还在亭子里摆了酒。但天公变脸,忽而雷声大作,灯烛熄灭,蒹葭瑟瑟,风雨交加,让送别的环境变得凄凉。两人曾在京都与边关畅谈,但他们要走各自的路,再相见会很难了。最后,诗人与友人共勉,不要只为鲈鱼莼菜的美味(指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误了才华。
《秋夜山中思归送友人》 是病中送友人,另一种感受:
萧条对秋色,
相忆在云泉。
木落病身起,
潮平归思悬。
凉钟山顶寺,
暝火渡头船。
此地非吾土,
淹留又一年。
秋天万木萧条,何况是夜里,又在山中,更觉凄凉。诗人本在病中,友人又要离去,强起病身相送,听山寺的钟声都感觉悲伤,再看渡船即将起航(或者已经远去),诗人的心凉凉的。又耗了一年,这过的是什么日子?也太没意思了。越看眼下,就越想家,诗人的“思归”水到渠成。
这首诗意境深邃,诗人的失落与无奈跃然纸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006b5ee505ee344d.jpg)
李频写送别、相逢再别离,除少数应景之作外,大多都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之感。
难道混不下去了?远没有。
确实,年轻时的李频多次科举不第,心情苦闷也正常,即使有“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也正常。要不然干脆回乡,或者找个地方归隐?其实他做不到,因为仕途还要走。挫折后的苦闷情绪时不时会冒出来,总要有发泄渠道吧,于是就有了这些诗,它们是化解愁苦的出口。
李频的送别诗也有另类,比如这首 《送边将》:
防秋戎马恐来奔,
诏发将军出雁门。
遥领短兵登陇首,
独横长剑向河源。
悠扬落日黄云动,
苍莽阴风白草翻。
若纵干戈更深入,
应闻收得到昆仑。
说它是另类,因为这位“边将”没名没姓,应该不是作者的朋友。可能因为边将出征,官员都去送行,或者是在出征仪式上,能写的就写首诗。
这首诗写得血脉喷张、豪气干云,有王昌龄《出塞》的气势。
战事紧急,边将出征。塞外战地,黄昏落日、北风呼号,如此萧杀悲凉。在这严酷的环境里,将军孤勇、三军用命。结尾两句“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仑”,即使敌军再深入,将士们也会战斗到底直至胜利,能听到从远远的昆仑山(指疆域尽头)传来胜利的消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3de4448a70d3611c.jpg)
李频和曹松(写“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那位)是同榜进士。曹松科考一生,登第时已白发苍苍,李频虽然也多次落第,但进士及第时才到中年,最后做官至州刺史,颇有政绩,百姓自发为他建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