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属于高考的。
我听母亲聊起过她的高考经历,还有小姨的。1977年恢复高考时,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那时的人们连高考是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卷着个铺盖就去了考场。老师们都是刚从各地“收集”回来的,别说复习了,连工作状态都还没找回来。考生都是靠自己,匆匆看几本教材,就上战场了。不过那时候的大学和学生确实是有真正实力的呢,毕业后也是国家分配工作的。
相比之下,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是幸还是不幸,高三一整年的试卷轰炸、题海战术,早已让大家变得疲惫不堪。后来我妈说,从没见过我那么淡定过,淡定得不像一个十八岁的孩子。现在想起来,其实那不是淡定,而是麻木了。
没想到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会说考上大学就都好了是骗人的,生活不过才刚刚开始,一切艰难才刚刚开始。毕业后大学生遍地都是,大学教学质量在下降,很多专业开始泛滥,就业艰难。而那些在高三的眼泪中学会的重要的东西——专注、认真与坚持,陪伴了我之后的漫长路途。
近几年来,关于青春的电影陡然多了起来,比如《青春派》《恋空》《致青春》《星空》等等。我看了,很美,很好,但那都不是我的青春。属于我的青春,是那个又闷又热的高三教室;是做不完的题,永远摆脱不了的班主任;是一个头发剪得短短的,总是沉溺在自己世界里的女孩……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高考并没有那么神圣,并没有多少人真的是抱着日漫的热血主人公那样伟大的梦想去奋斗。也没有那么浪漫,也许有恍惚的心动,但更多的是对自己责任的清醒。它只是长大成人的开始,是一段没有理由的坚持,也是一段自己逼迫自己成长的时光。
想起之前有位做中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说,现在做学生的辛苦,做老师的也不易啊。每天都有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要去处理些让人头疼的学生和棘手事情。平时改卷或批改作业时,常常会看见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现在的孩子都精灵得很,小聪明不要太多哦。
去监考时,经常会看到这样情况,原本要考两个小时的科目,只进行了半小时就全体“阵亡”了,试卷在一旁空白,人在一旁睡觉。有个看似执拗的女生差不多坚持了一个小时,在她倒下的时候我朋友特意去看一下她的试卷。大题写得密密麻麻,却都是错的,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
最糟糕的人生大概就是这样,你拼尽全力去做每一件事,最终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我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逼着这么多人去参加高考?为什么那些自己不愿读大学或明明知道自己考不上大人所期望学校的人,非得要在学校浪费最宝贵的三年时间?这难道就是唯一的出路了么?
有一些命中注定的结果,却在一开始就已经很让人无能为力了。那些还没有独立的未成年孩子们,确实是无能为力的,就如同当年的我们。有些孩子明明很正常,很聪明的,就是成绩不好或某一科特别差,就被别人看成是不正常的了。
举个例子,一个中国孩子在国内被认为是坏小孩,因为按照考试来说他什么都不行,家长没办法,把他送到美国去了。结果在美国他被认为是神童,因为老师说他心算能力特别强,其实就是背个乘法口诀表。国外老师特别会表扬孩子,表扬多了孩子开始自信了,然后得到尊重了,然后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我们的教育是往高效、全能的方向培养人,灌输式教育,什么都学,什么都背,什么都考,培养出的人才是什么都略懂的通才。这样的后果首先就是累。我们会很累,为了弥补系统的低效,个人要什么都会做,拼命提高效率,不累才怪。
我们拼尽全力奋斗,也许就是为了有一天能穿梭在高楼大厦办公室里,享受着咖啡空调,做着轻松体面的工作,拿着高薪,下了班开着好车,再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但是人生起起落落,生活兜兜转转,说不定你过的是挤公交和地铁上下班,为了房租和孩子的奶粉钱而焦头烂额的生活。这个时候,你能依靠的只有你的信念和梦想了。
我们总习惯把梦想挂在嘴上,说得太多,只会忘记去做。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再去做。生活的决定权一直都在自己手上,是做一个孬种,还是做一个英雄,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你得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可以改变的。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就以此作为结尾吧:
选一种你要的生活,而不是在规划了半辈子的蓝图,却在实施的时候发现自己老了。这就是人生最尴尬的状态,想选择一条不甘平庸,改 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时,却以一种安于现状的方式生活,最后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想我们都要感激这现实的生活,即使在生活路上我们跌跌撞撞、摔得鼻青脸肿,但好在我们生命还能得以延续。要感激这骨感的理想,即使在理想的途中我们失去方向、迷茫不安,但好在我们的故事还能得以书写。生活所赋予你的,不要抱怨,不要比较,而是想想怎么打开另一扇大门,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我们依然守候在这里,期待你的驻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