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哎,哎。。。
我们只知大势将至,却不知未来已来
原创 2017-08-09 摩登中产 摩登中产
惊喜或阵痛,将贯穿我们的余生。
一
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
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
再考虑到25秒写作时间,人类完败。
几年前,机器写作概念刚出现,朋友圈一片调侃。调侃中难掩骄傲:机器怎么能写新闻?
而今,当读到科技、财经或体育类简讯时,我们已很难分辨,报道背后的作者,到底是不是人类。
在今日头条上,一个名叫小明的机器人去年上线。截至今年5月,它已完成5139篇体育类报道,总阅读超1800万,并收获过单篇十万加。
在每篇开头,小明会很老实地写上“机器人写作”字样。如果删掉这句话,它可以完美掩饰AI血统。
当然,小明还不会花式调侃国足,目前仅处于采集数据,填写模板阶段。
然而,就如其他许多行业中,正在成长的人工智能一样,它们一旦出现于赛道,人类终将望其项背。
人工智能在混沌中,慢慢睁开双眼,它模仿我们写作,模仿我们说话,并把感官触角,蔓延至更冷门领域。
去年10月,西甲赛场,皇马在主场被意外逼平。比赛结束时,嘘声四起,愤怒的C罗嘟囔着回应,这一幕被摄像机拍下。
全世界都在猜他说了什么。最后,唇语专家解密,C罗在说:“Qué poca calma!”,大意为“能不能安静点!”
然而,这极可能是唇语专家最后的高光时刻。他们的职业突然濒危。
去年春天,开发出阿尔法狗的谷歌DeepMind,开始训练人工智能解读唇语。他们给机器观看了5000小时BBC新闻,然后找来人类专家对决。
测试结果,人类专家完全正确率为12.4%,而AI的完全正确率为46.8%,超过人类3倍,这仅是初步学习的结果。
在中国,相关公司也进行了类似开发。他们给机器看了一万小时新闻联播。因为汉字一字一音等便利,中文读唇更为简单,机器识别准确率已超70%。
这意味着,嘴唇轻动,人工智能便知心意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事实上,人工智能读唇,在军事情报、公共安全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
比如,借助已经遍布中国城市的天网系统,人工智能读唇,或将提供更多破案线索。
你说的每一句话,不会消散在时空,而是成为可以回溯的痕迹。
在这样严肃的功用之外,读唇还有更多妙用。
在业界,为影音自动生成字幕的难点在于,AI很难将人声和背景音剥离。但配合上AI读唇后,准确率将大为提高。
我们携带翻译APP行走异国,浏览翻译软件处理的网页,观看自动生成字幕的电影,语言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远古,神灵为了阻止人类窥伺神国,用语言分割族群,巴比伦塔就此荒颓。
而今,人工智能正在重建巴比伦塔,重建的速度,或许已快过神明。
二
钱塘江大潮时,有段视频网上走红。
视频中的人们,江边观潮,前一秒还在拍照嬉闹,下一秒就遇浊浪如山,只得尖叫逃跑。
这和我们将要面临的人工智能浪潮何其相似。我们极有可能低估了新时代的力量,以及新时代到来的速度。
过去,AI封存在科幻电影中的未来。阿尔法狗亮相后,AI等候在“不久的将来”。直到生活中的AI痕迹越来越多,我们才明白AI已在“明天”,甚至“今天”。
我们只知大势将至,却不知未来已来。
演唱会开场之际,万人体育馆低语喧嚣;郭德纲尚未出场,小茶馆内杯盘作响;炎热的夏夜,乌云蓄势了整个黄昏。人人皆等雨来,只有少数人,看到云中缭绕的电光。
我们正处于一个躁动的调试时刻,人工智能正在调试自己的神魂和硬件,以待全面登场。
在谷歌、在亚马逊、在阿里和百度、在各领域大大小小公司内,无数工程师正在从不同维度,完善人工智能的神魂。
他们的做法,其实和传说中苗疆养蛊相似。
养蛊人寻多种毒虫,投入陶罐,择日深埋土下,最后罐中胜者成圣,以血肉定期供养。
对AI而言,它所需打败的对手,便是各类训练用AI,而它所放养的陶罐,则是整个互联网。
AI游走在巨大陶罐内,观察人类,并日夜不息地迭代进化。
对于那些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巨头而言,我们正充当着他们训练AI的人肉样本。
医疗AI正在识别龙飞凤舞的病历报告,驾驶AI正在模拟复杂多变的突发状况。
写作AI早已看完了金庸全集,并已经能流利写出郭靖和杨康的打斗。当然,它尚需学习人类的文学喜好,明白哪类句子在感觉上更好。
牛津的学者,给出AI神魂健全时限:十年之内,AI将变得足够聪明,并消灭40%以上的职业。
如果说神魂健全的时间线尚显模糊,那么从硬件上判断,AI全面降临的速度可能更快。
未来学家Kurzweil认为,当我们用1000美元购买的电脑产品,能达到人脑的计算速度时,人工智能时代将全面到来。
1985年时,1000美元能买到人脑计算速度的万亿分之一,1995年变成了十亿分之一,2005年是百万分之一,而2015年已经是千分之一了。
按此速度,2025年,个人电脑便可和人脑运算速度匹敌。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软银的孙正义。
孙正义认为,人脑中有300亿个神经元,当芯片的晶体管数量超过300亿时,新时代即将到来。
虽然摩尔定律已垂垂老矣,但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仍在增加。
孙正义说,20年前,他判断超越之年为2018年,几年前,他又重新估算了一下,依旧是2018年。
为此,软银成立了一个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的软银愿景基金,规模超过全球所有风险投资总和。此前,全球风投投资总和为650亿美元。
在7月29日软银世界大会上,孙正义说,“我非常激动,真的感觉连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
三
并非所有人都对未来满怀期待。
Facebook的项目经理马丁内斯,对人工智能主导的未来深度悲哀。
他认为,接下来30年内,一半的人类没有工作,大革命即将发生。
他为此辞职,带着猎枪,隐居在西雅图北部的森林。
他的一些硅谷同行们,则与之观点相反。这些高管热衷于健身和服用营养药物,以保证能活到超人工智能诞生之日。
在他们眼中,人工智能将带来永生。
毁灭和永生,几乎是人类对人工智能两大终极想象。即便这些太过遥远,仅从工具角度,人工智能依然有着双面性。
比如人工智能解读唇语,如果用在监控领域,那么我们或将迎来一个比《1984》更窒息的世界。
无论结局是忧是喜,我们都无力阻挡其发生。新时代的洪流已至,你我皆被裹挟其中。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洪流中,尽量抓住一切带有想象和创造元素的稻草,尽量逃避被淹没的命运。
从今日起,尽量让自己的工作更多创造性内容,尽量掌握一门以想象力为核心的技能,尽量观察信息的风口,并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储备。
旧职业的消亡,只是开始讯号,在新时代的巨震中,每个人都将被重新判断价值。
九寨沟地震时,风景区正上演汶川大地震情景剧。大地震颤之际,许多游客尚以为是演出特效。巨变总在猝不及防时到来。
同样,我们已身在大时代地震的震中,当我们以为人工智能不过是流行演出时,巨变或许即将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