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书中说一个人的眼睛里能透露多少东西,能从眼睛里看出什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等,我总觉得人的小时候是很傻的,这就是最明显的表现,那个时候连什么是心灵都理解不了,单纯觉得心脏就是内心。
慢慢的,在经历一些错误的判断,并为此付出代价后,能懂得一些眼神的含义。这个就是成长的过程。
比如说当一个人双目圆瞪,瞳孔如炬的的时候,从这个眼神看到的是愤怒。
当一个人嘴角上扬,并带动眼部周围肌肉上扬,眼睑自然放松,从这个眼神看到的是开心。
当一个人眼睑往上,睁大眼睛,张开嘴巴,从这个眼神看到的是惊讶。
当一个人瞳孔放大,倒影出你的影子,从这个眼神看到的是深情等等。
所以眼神不单是眼睛,是包括眉毛、鼻子、嘴巴在内,甚至包括呼吸在内的综合表现。很多书都在研究微表情心理学,是通过观察整个面部的细微动作来判断内心活动。当然,这是你在用心感受的前提下,并对这个人有一定了解才能有的体会。
觉得眼睛真的是很神奇,所以才叫眼神吧。这时候才能对眼神有比较正确的理解,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跟眼神有关的事情。
02
所谓“切”就是划过并留下痕迹,“切身”则是发生的事情“切”在身体或心灵,“切”身体会是身心经历过事件,并得出的感悟。其实我们在小时候学习了很多我们不理解的话语,都是经历过具体的事件之后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最近几年我常有这种感觉,经历事情时,恍然觉得,哦,原来那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以前上初中时,背记历史政治,是我最头疼的事情。但老师总说理解记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这大概就是老师要求的理解记忆,但是没有亲身经历,是理解不了的,也没有聪明到会举一反三,只能死记硬背。
03
FOR EXAMPLE人心隔肚皮
小时候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就是两个人的心在两个人的身体里,隔着两块肚皮。自然就叫人心隔肚皮。但是可能你经历过一次别人对你说的是一套东西,实际上你看到他做的又是另外一套东西,这让你感到伤心,这个时候你才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人心隔肚皮,当然还有更复杂的情况。
有这么一个说法,当两个人交流时,实际上有6个人在交流
我以为的你 你以为的我
你以为的你 我以为的我
你 我
两个人的交流就这么复杂,更别说三个人或以上了,或者是传话式的交流。
从不理解到理解这个过程就是成长,人生就是累积不同成长的过程,虽说这个过程是都会经历的,但还是羡慕科幻小说中,通过思维电波,或两个手指接触就能了解真实想法,一个没有隐瞒的世界该多好。
04
FOR EXAMPLE你说的话包含了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你来时的经历
看似很美的一句话,其实特别可怕。因为这表示一个陌生人可能通过你说的一句话就能大概了解你。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一句:“好想去九寨沟玩呀”
有心人可能会从这句话中得到以下几个信息:
你没去过九寨沟。
你可能喜欢去自然景观类的地方旅游。
你家离四川可能有一定距离,否则你可能已经去过了。
你可能行动力不强,很多事情止于想,没有做。
你可能不具备出行的条件。
甚至通过你的口音,穿着打扮得出更多确定的结论,只要跟你继续聊下去,更多的信息都能确定。同时,跟你对话的人的回复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经历、修养和情商。
“去吧,九寨沟可好玩了,我去的时候可漂亮了!跟***地方一样漂亮,还有……都差不多,就是去不太方便,花费比较高,我去的时候花了***多少钱”。
这种对话很难继续下去的,就算你去过很多地方,很有钱那又怎么样,还是很无知,九寨沟地震了你不知道吗?这种炫耀式的对话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话双方不平等,回复者的出发点是炫耀,不真诚,对话很难继续下去。
“九寨沟是很美呢,去的话九十月份比较合适,但要避开高峰期比较好,景区里面比较冷,要准备厚衣服,但是听说最近地震了,你可以去川西,那边风景和九寨沟差不多…….”。
这应该是让人比较舒服的对话。即能让对话继续,又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会为别人着想的人,还能比较高级的体现你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对景点比较熟悉。

这只是举例。你们有这样的感悟吗?一个人说的一句话就能让你对这个人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这也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原因吧。
齐帆齐自媒体写作课堂。
你会把我的红心填满对吗?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